我国从丝绸大国迈向服装大国

发布:2011-10-30 20:37:00  来源:哈尔滨百姓网-收集整理  浏览次  编辑:佚名
    新华网上海12月14日电
    新华社记者  姜微
    无论走进大街小巷、还是度过春夏秋冬,缤纷绮丽的服装,恰似串串跃动的音符,缀饰着斑斓多姿的人生……如今,服装已不仅是13亿中国人遮身蔽体的基本需要,更是广大民众美化生活、提升生存质量的时尚追求。
    在衣食住行诸要素中,衣装素有独特的功能和地位。从呱呱坠地到撒手尘寰,人的一生离不开衣着。拥有悠久历史的纺织制衣业,也是我国灿烂文明的重要组成:享誉世界的“丝绸之路”,曾经运载着无数丝绸、茶叶、陶瓷等物品,叩开了东方古国通向世界的大门。
    1889年,上海机器织布局建成开工,开创了我国纺织工业的新纪元。然而此时,笼罩于“丝绸大国”的眩目光彩,已在西方绵延了一个多世纪的大机器生产面前黯然褪色。20世纪上半叶,新兴的纺织服装业在成长路上历尽坎坷。在民族纺织业的发祥地上海,服装业尽管也曾呈现产销活跃、市场繁荣的短暂盛景,但直到新中国诞生,这个与民众息息相关的民生工业才真正焕发蓬勃生机。
    从稀缺到丰盛,从单调到多样,服装业见证了中国人民由贫穷到小康的坚实步伐。百年前的丝绸之国,绫罗绸缎仍只是帝王贵族享用的“专利”,而巧手缝织丝绸服装的平民百姓,甚至穿不起粗布糙衣。即使在万业复苏的五、六十年代,由于原料短缺、资金匮乏、生产能力不足,制作服装的布料还得凭票定量供应;色泽单调、款式单一的解放装、列宁装等还得供两代人穿着。而今,购布置衣的票券变为收藏者弥足珍贵的藏品,衣橱成了每家每户不可缺少的家什。一年四季,男女老少,内衣外套……普通家庭的衣着打扮随时更换,花样百出。过去一年中,来自全国各地的顾客仅在“上海一百”就花去近11.5亿元,买走了791.6万余件服装。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纺织服装业插上了腾飞的羽翼。昔日“前店后场”的手工产销模式已鲜有踪迹,替代粗放型服装加工形式的,是由计算机控制,集设计、生产、整烫等现代化工艺于一体的服装流水线,产品的技术含量、品牌效应,销售附加值与以往不可同日而语。随同剑杆织机、轧光机等一流纺织机械落户中国的,还有先进的服装生产理念和不竭的设计开发灵感。在我国最大的服装基地上海,每年至少有16000个花色品种问世,有2000多个服装新品投入开发,催生了三枪、海螺、杉杉等服装品牌。它们不仅扎根于大江南北,更随着企业的出口贸易和海外办厂而声名远播。过去20年,我国服装产量增长了14.9倍,年均增速达14.4%。如今,在全国4.5万家服装企业,平均每秒钟有310余件服装从生产线流向市场;平均每分钟为国家创造外汇收入5.7万美元。作为我国进军国际市场的“主力”,其出口额占据了全国出口贸易总额的1/7。
    自1994年迄今,中国已连续6年摘取了世界第一服装生产国和出口国的桂冠;在全球服装出口贸易中,我国的服装出口总额实现了“四分天下有其一”。去年,我国服装产量达100亿件套,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创汇300.6亿美元。
    百年更叠,万象复始。在国民经济中整整担纲了30余年“支柱”角色后,服装业正面临着新材料、信息技术
等新兴产业的挑战。然而,作为孕育中国近代机器工业的“母亲产业”和关乎民生的永恒工业,新世纪的纺织服装业必将谱写更加绚烂的篇章。(完)

相关文章

哈尔滨百姓网推广链接[一]
哈尔滨百姓网推广链接[二]
关于我们 | 广告投放 | 用户帮助 | 用户注册 | 留言反馈 | 网站建设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Reserved 2008-2009 0451bx.cn 哈尔滨百姓网 版权所有
黑ICP备08101926号  我要啦免费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