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年底,温家宝总理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强调,要“稳妥地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这是我们国家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需要。这项改革的具体办法还正在研究,但我可以把思路告诉大家。首先,我们要解决那些常年在城里打工,有固定工作和固定住所而又没有户籍的人们,让他们融入城市,和城里人一样工作和生活,享受同样的权利和待遇。”
改革呼声已久。近年来,我国许多地方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户籍制度改革,各地区各行业也出台过一些针对农民工进城的优惠政策。而即将到来的改革将是最全面、最彻底的,将最大限度地拉近“农民工”与“城里人”的距离。
这是继20世纪80年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又一次“解放”农民的革命。
户籍制度是一项基本的国家行政制度,古已有之。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废止了旧的户口制度,建立了新的户口登记制度。现代户籍制度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为新中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同时也应看到,中国以农村供养城市的模式高速完成了工业化,代价是城乡间越拉越大的发展鸿沟。
由于历史传统、文化观念和计划经济体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户籍带有深深的身份烙印,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之间存在着等级差异性,享受的待遇明显不同,户籍被打上世袭的烙印。很多农民子弟年少时最深的印象便是父母们对城里生活羡慕的神情和自己长大了能吃“国库粮”的梦想。于是,在大人们的热切期望中,考上大学,跳出“农门”便成为他们唯一的希望与理想。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进城”已不只有考学等少数途径。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成为城市建设中的一支不可缺少的生力军。
但“由于户籍的限制,农民进城后还是农民,享受不到城市人的待遇和社会保障,很难在城里定居。”一位国家机关的官员认为,户籍制度的存在是不和谐的。
长期以来,由于户籍限制以及和户籍制度捆绑在一起的养老、教育、医疗、住房等制度与福利,绝大部分农民工无法在城市安居乐业。随着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现行户籍制度的弊端日益明显,户籍制度的改革已迫在眉睫。
户籍制度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国家统计局官员表示,未来扫除城市化发展的障碍——取消户籍制度,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预计到2015年,中国城市化率将达到50%。
专家认为,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城市化,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这就必须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打破城乡分割体制束缚。
户籍制度改革具有紧迫性,又具有渐进性,同时也具有必然性。可以预见的是,在不远的将来,“农民工”——这一特殊的“城乡结合体”词语会不再沉重,它将成为人们对一段历史的永久记忆。(剑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