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四川丝绸文化

发布:2011-10-30 20:29:18  来源:哈尔滨百姓网-收集整理  浏览次  编辑:佚名
相传远古时,在四川的高辛氏时代,蜀地有一位勤劳美貌的姑娘,死后被父亲豢养的一匹骏马带到了"仙天",变成蚕儿,栖息在树上,能食树叶,嘴里不短地吐出亮晶晶的丝,结成洁白漂亮的蚕茧,"衣被于人间",这种茧"纶理厚大",邻居的妇女取回家中养后,得到数倍的利益。从此,人们称这种树为"桑"称这位姑娘为"蚕女"。在民间,人们对这个姑娘寄予深切的怀念,尊称她为"马头娘",并尊封为"蚕神",在寺庙中塑立神像,烧香朝拜默祷。民间的故事说:蚕又叫"天虫"。关于这个雅号的由来,是在很早以前,蚕是天庭上的白龙大仙,并共同与灰牛大仙威镇南天门。因拂尘仙子只顾在王母娘娘面前周旋拍马,致使南天门长期无人拂拭,白龙大仙看不过眼,吸来天河之水将南天门冲洗一净,拂尘仙子不但不感谢,反而在王母娘娘面前告状,说白龙大仙越俎代庖乱了天条,结果玉皇大帝将白龙大仙贬为天虫,罚吃五千年桑叶,白龙大仙不甘受罚,便下凡化作蚕,吐出洁白晶莹的丝为人类造福,因而得到了凡人们的喜爱。
  
  当然,神话与传说并不足以证实丝绸的起源。根据历史资料和出土文物分析,据说蜀人崇拜蚕,记载中蜀国开国之王,帝王就叫"蚕丛"氏,教民栽桑养蚕。1976年成都交通巷出土的一件西周时期的"蚕纹铜戈",在铜戈上,蚕纹在内(即柄)上,蚕头大,眼睛突出,身体弯曲有皱折,这些纹饰刻画之细腻,图案之优美,可以说绝无仅有。可能这件蚕纹铜戈并不用于实战,而是作为氏族图腾崇拜或民族首领的标志和保护氏族的神了。1965年,成都百花潭中学战国墓出土的水陆攻战铜壶,是一件罕见的珍品,其上就铸有《采桑》图案,一片繁茂的桑树林丛中,一群采桑女有的持钩,有的挽篮,有的攀缘树梢,忙于采摘桑叶。这件嵌有载歌载舞采桑图画的战国铜壶,生动地展现出古蜀国桑叶丰收、蚕事兴旺的美丽图景。
  
  古蜀国的四川,简称"蜀"字的来历,历来认为与蚕事有关。"蜀"字最早见于甲骨文, 是"虫蜀 "野蚕的象形字。《韩非子·说林》中说"蚕似虫蜀 (蜀)",许慎《说文解字》说是"葵中蚕也",从虫,上目蜀头形中象其身蜎蜎。注曰:蜎蜎者蜀。《淮南之·说林训》说:"蚕与蜀状相类而爱憎异也"。《玉篇》更称:"蜎蜎虫蜀 貌, 虫蜀 即蜀也。"《尔雅释虫》亦称:"蚅鸟虫蜀。。"注曰:"大虫如指似蚕。"由此可见,既然"蜀"的本义,原指的是野蚕,这说明古蜀国在蚕丛氏时期便已开始养野蚕作茧制丝,兴起了原始的丝的纺织手工业。唯其是这样,古蜀氏以"蜀"为其族徽,并名其国。以上史料文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四川丝绸的悠久历史。
  
  在四川的汉墓中,有不少"桑园"画像和"农作织机"画像砖出土。"桑园"画像砖的大部分画面是树干直立、枝叶茂密的桑树,看上去朦胧一片,画面的一角是一座茅舍,可能是守园人的住处,园内有一女子正在采桑叶,整块砖构图简洁,用笔简练,像是一幅写意国画,给人以淋漓、清新的感觉。汗诗《陌上桑》咏:"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城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这首汉诗与"桑园"画像砖为我们形象地勾勒出村女挎篮穿梭于桑林、田垄间的窈窕倩影,再现了当时人们在桑园劳作、忙碌的场面。"农作织机"画像砖描绘机上,织锦女郎在织锦生产劳动的情景。尽人皆知的汉乐俯《孔雀东南飞》中记载,刘兰芝在焦仲卿家"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生动地展现了织锦女郎艰辛劳动的画面。
  
  1974年成都曾家包东汉墓石刻织机图像的出土,说明四川是我国古代丝织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据原成都市文物管理处《成都曾家包东汉墓清理简报》中介绍,一号墓出土的两架石刻织机图像,"左简右繁",并说"繁者似为织锦机,简者似织带或家机布的机子"反映出汉代锦江之滨的成都是丝绸生产的集中地方了。
  
  两千多年前,随西域"北方丝绸之路"的拓展,西南"南方丝绸之路"的开辟,丝绸及丝绸文化也传播到世界各地,蜀锦铺就丝绸路,中华文明天下传,特别是鲜为人知的"南方丝绸之路",我们的祖先在川滇之间的崇山峻岭之中,就开辟了这条中国通往外界最早的一条通道,她把中国介绍给世界,又把世界介绍给中国。她始于成都,北方与中原相联。南分东西两道汇合于云南大理,再经保山、腾冲、德宏,而至缅甸的八莫,抵达印度。从古代文献和文物考古资料证明,早在秦汉时期,蜀地的丝绸蜀布、邛竹杖、铁器就沿着这条通道运销东南亚和西亚地区,印度和中亚的玻璃、宝石、海贝以及佛教艺术、哲学思想等也沿着这条古道传入我国。
  
  横贯欧亚大陆的南北丝绸之路,把人类最古老的黄河流域文化、巴蜀文化、恒河流域文化和古希腊、波斯文化及尼罗河文化联结在一起。顺着这条通道,中国的丝绸、蚕种、栽桑养蚕技术、丝织工艺及火药、造纸、印刷术等传到了西方,西方的文化艺术和动植物等也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东西方文化艺术在漫漫丝路上通过丝绸这个媒介进行融汇、交流,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丝绸文化博大精深,在人类生活、经济、文化艺术领域里都占有重要位置,在历代的诗、词、歌、赋中,描写和歌咏栽桑养蚕、缫丝、织绸的篇章俯拾皆是,成为文人墨客赞叹四川及成都的话题。据《蜀中广记》卷71引《仙传拾遗》所载:"蚕女者,当高辛氏之世,蜀地未立君长,无所统摄,其人聚族而居,递相侵噬,广汉之墟,有人为邻士掠去已逾年,惟所养之马犹在,其女思父,语马:若得父归,吾将嫁妆。马遂迎父归。乃父不欲贱言,马呛嘶不龅。父杀之,曝皮于庖中。女行过其侧,马皮蹶然而起,卷女飞去。旬日见皮栖于桑树上,女化为蚕,吐丝成茧。"先秦文献里《卫风·硕人》诗中云;硕人其欣,衣锦耿衣。"中国唐代诗人李白的名篇《蜀道难》中,开头是这样写的:"噫,吁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唐樊绰《蛮书》亦称:"俗不解织绫罗,自大和三年蛮贱,寇西川,掠巧儿及女非少,如今悉解织绫罗也。"诗书中描绘了织女劳作的艰辛,奉劝世人珍惜这"吃的是桑叶片片,吐的是金线银钱,织成千针万线"的丝绸产物,殷殷情深,跃然纸上。在美术和舞蹈艺术方面,丝绸也占据了相当地位。

相关文章

哈尔滨百姓网推广链接[一]
哈尔滨百姓网推广链接[二]
关于我们 | 广告投放 | 用户帮助 | 用户注册 | 留言反馈 | 网站建设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Reserved 2008-2009 0451bx.cn 哈尔滨百姓网 版权所有
黑ICP备08101926号  我要啦免费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