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绣的历史沿革(五)

发布:2011-10-30 20:28:48  来源:哈尔滨百姓网-收集整理  浏览次  编辑:佚名

    清初,江苏苏绣一直沿袭顾绣之名,实际上已不全是顾家所制。咸丰、同治(公元1851~1892 年)以后,随着
宫廷和贵族官僚刺绣服饰的需要,市场大量收购定制顾绣,市面仿作日益增多,到光绪前后,坊间不论何地所产绣
品,一律以顾绣相称。此时,江浙各地涌现了一些知名刺绣艺人,如金星月(浙江鄞县人),王嫒(江苏高邮人),
卢元素(满人,居江南),赵慧群(江苏昆山人)等。

    清代刺绣,包括绣字绣画及民间服饰、日用品两种类型。《篡组英华》载:" 清代绣画如苏绣、湘绣、蜀绣、
京绣之类随处有之。不过供服御、饰妆而已".民间日用服饰品,除家庭妇女自绣自用外,各大中城市均有刺绣作坊,
招雇志业男女艺人,制作商品绣件出售。《红楼梦》第二十三回描写满人入关,由于满清皇族仿学汉人礼制,对品
服规定极详,乘与仪仗规模盛大,内室均配帘、垫、衣罩之类,无不用绣,使清代刺绣盛极,成为中国刺绣史上的
一个最鼎盛时期。《红楼梦》一书写到的绣品就有:绣衣、绣袍、绣裤、绣鞋、绣褥、绣帐、绣靠背、绣毯、绣椅
搭、绣帘、绣幔、绣墩、绣旌、绣茵、绣靴、绣绦、绣带、绣床裙、绣裙、绣帕、绣香囊、绣巾、绣幕、绣凤銮、
绣枕、绣荷包、绣桌围、绣盘、绣幄等等不下40余种,数量多达7000余件。清代刺绣饮誉海内外,当时名艺人沈寿
的作品在巴拿马世界博览会获得了特等奖章。苏绣、粤绣、蜀绣、京绣、湘绣等主要绣种绣派各具特色,争奇斗艳。

    名艺人可考而知的有杨君卯、沈关关、余蕴珠、陈书、丁佩、凌杼、华堪、沈寿、林青青等人。丁佩除绣艺高
超外,还总结了各名绣经验,编著《绣谱》一书,详述选材、用针、设色诸法。全书分:择地、选样、取材、辨色、
工程、论品6 章,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沈寿于清末先后在苏州、北京、天津、南通等地开班传授绣艺并口述40年
的刺绣经验,由南通张骞记录编撰成《雪宦绣谱》传世,立论谈艺颇富科学条理。全书分绣备、针法等8 章,成为
自顾绣以来苏绣经验的集大成者。

    早在西周晚期即已出现的我国刺绣工艺,延绵历时数千年,绣艺精妙,针法繁多,它与织锦并驾齐驱地获得"
锦绣文彩" 的称号。新中国成立以来出国的刺绣展品,被誉为:" 东方明珠" ,受到世人高度赞赏,在世界文化艺
术交流、贸易往来中影响日深。

    如今,中国刺绣遍及全国各地,每一地区产品,又各具地方特色。如久负盛名的苏绣、湘绣、粤绣、蜀绣等,
既继承了固有的传统技艺又有所革新发展,针法、着色、布局无不日新月异。尤其是题材内容的选择,多以健康绚
丽的人物、花鸟和祖锦绣河山为主,新中国伟大成就的精神面貌,在艺人们灵七的双手下充分再现了出来。此外广
东、山东、浙江、江苏、陕西、北京、上海、天津、辽宁、福建和四川等省市的挑花、补花、花边、网扣、麻布挑
绣等产品来自民间,经过发展提高、花样翻新,成为出口大宗,颇受国外用户欢迎。 1972 年和1978年两届全国工
艺美展,展出的大批刺绣作品中,有的精心刻划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辉形象和革命业绩,有的描绘各条战线上的英雄
模范人物,如周总理、黄继光、王进喜等形象和革命业绩,表达了全国人民对领袖、对英雄们的崇敬和缅怀。

    1978年的展品中,上海、北京、江苏等地的双面绣金鱼和小猫等,由以往的两面形象一致,提高到鱼身或猫身
的颜色大体相同,而细部的眼和脚的颜色两面各异又不露丝毫交结痕迹。目前又发展到双面异色异样绣,使作品达
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历来刺绣是由手工一针一线绣出,但近来机绣技艺改进提高很快,制作一般日用绣品又快又好,较复杂的纯欣
赏屏幛之类,均能按照画稿要求,达到一定的艺术水平。这对繁荣刺绣工艺,满足人民生活需要,作出了一定贡献。

    中国刺绣除" 四大名绣" 外,还有浊州的" 瓯绣" 、开封的" 汴绣" 、山东的" 鲁绣" 、杭州的" 杭绣" 、东
北的" 缉线绣" 以及广东、福建等地的" 珠绣" 等等。刺绣技法有:错针绣、乱针绣、网绣、满地绣、锁丝、纳丝、
纳锦、平金、影金、盘金、铺绒、乔绒、戳纱、洒线、挑花、双面绣、发绣、双面异色异样绣等。刺绣的底布一般
分为缎、绸、纱、绢、布、麻等。近年来上海等地采用玻璃纱、特丽纶等化纤材料或以尼龙色线代替丝线,绣品也
很别致色彩鲜艳,富有立体感、透明感。刺绣的用途包括:衣着、歌舞和戏曲服装、枕套、台布、被面、靠垫等生
活用品及屏风、壁持等陈设品(其中多数为出口商品)。

分享到:

相关文章

哈尔滨百姓网推广链接[一]
哈尔滨百姓网推广链接[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