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绣的历史沿革(二)

发布:2011-10-30 20:28:45  来源:哈尔滨百姓网-收集整理  浏览次  编辑:佚名

    中国纺织工艺的起源,最早可上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养蚕缫丝织帛的出现,也在稍后的新石器时代,即距今
约七八千年前。《皇图要览》记载:" 伏羲化蚕,西陵氏始蚕。" 伏羲和西陵氏都是远古传说中的人物,神话传说
中西陵氏之女黄帝之妻嫘祖是养蚕治丝方法的创造者。北周以后被祀为" 先蚕" (蚕神)。《山海经》一书记载:
" 欧丝之野,在大踵东,一女子跪据树丝。" 《绎史。皇帝内经》则有" 黄帝斩蚩尤,蚕神献丝,乃称织维之功"
的记载。1926年在山西夏县西阴村灰土岭新古器时代的遗址中,发现有基本完整,但经过截割的家蚕茧。这些传说
与实物,说明了原始社会养蚕缫丝织帛的情况。缫丝织帛是刺绣的前提,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原始社会
逐渐向奴隶社会转化,各种祭祀活动中主持者的礼服上面,就绣有各种颜色图案不同的花纹,故有" 文绣之美".《
太平御览》上引《太公六韬》一段话说:" 夏桀商纣之时,妇人锦绣文倚之坐食,衣以绫纨常三百人" ,说明刺绣
的规模已相当可观。传说虞舜之时曾有巧匠" 工于刺绣山咱神祗".《书经》中" 虞书。益稷篇" 假托虞帝的话说:
" 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之会,宗彝藻火粉米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 会即绘;宗彝,指虞
舜时绣的虎尊、尊;藻即水藻;火即焰炎;粉米,粉如粟冰,米若聚米;,古代礼服上刺绣像斧形的花纹,颜色半
黑半白;古代礼服上两弓相背的图案,颜色为半青半黑;绣,指在细葛上的刺绣。这说明人们已利用自然界、动物
界的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绘在衣上,以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宗彝、藻、火、粉米,作为刺绣纹样了。这些标志
图案在以后的封建社会里曾被历代帝王采用,并加以增补成为冕服的形制。《诗经》一书《唐风》、《秦风》、《
豳风》中所载:" 素衣朱绣" 、" 衣绣裳" 、" 究衣绣裳" 等等,既述说了当时贵州们穿着华丽的绣花衣裳,也道
出了当时刺绣工艺普遍发展的概貌。周代已有" 画绣之工共其职也" 的说法。自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青徐二州
(今山东)有" 千里桑麻" ," 冠带衣履天下" 之称。随着纺织印染业的盛行,刺绣工艺应运而生,得到相应的发
展。管子《轻重乙篇》说到" 一女必有一刀、一椎、一针、一(长针)" ;墨子也说:女工作文采,田工作刻镂"."
针" 和" " 都是缝纫、织绣用的工具," 文采" 就是指绘画和刺绣。另外在《史记》上还载有:" 楚庄王有爱马,
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 ,是当时染织刺绣品在上层社会中已经较为流行的另一旁证。

    遗存至今的刺绣实物,目前发现的有宝鸡西周井姬墓中出土的辫子股绣残片,和长沙烈士公园战国木廓墓中出
土的两片绣龙凤绢、3 号墓出土的4 幅辫子股绣件,以及406 号楚墓中发现的绣花绢残片。近年在湖北江陵、河南
信阳等地也有新的考古发现,特别是江陵马山砖瓦厂一号楚墓出土的绣龙绣凤绢衾、白绢绣凤衾、绣龙凤虎罗衣、
绣凤锦衣,以及香囊、镜套、枕袋、包袱等绣件,纹样多龙、凤、虎、蛇,还有去纹、花草、几何形、人物等。形
象飞腾矫健,生动流畅,者是极为珍贵,年代久远的刺绣品。

    刺绣作品不易保存。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殷商和西周时期的刺绣,是粘附在泥土上的痕迹,丝织物的纹路和刺
绣的花纹依稀可见,那用单线绣出的图案就是使用了" 辫子股" 的针法。战国时期的刺绣品,就出土物看已很复杂。

    1982年湖北江陵马山楚墓出土的绣衾(被)和禅(单)衣,上面绣着龙、,凤、虎和花卉等,图案层次分明,
交错有致,非常生动。虽然主要使用了" 辫子股" 的针法,其表现力有明显的提高。

相关文章

哈尔滨百姓网推广链接[一]
哈尔滨百姓网推广链接[二]
关于我们 | 广告投放 | 用户帮助 | 用户注册 | 留言反馈 | 网站建设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Reserved 2008-2009 0451bx.cn 哈尔滨百姓网 版权所有
黑ICP备08101926号  我要啦免费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