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文房四宝知识:古笔的收藏与保存

发布:2011-10-30 20:11:51  来源:哈尔滨百姓网-收集整理  浏览次  编辑:佚名
    古笔

    在林林总总的笔类制品中,毛笔可算是中国独有的品类了。传统的毛笔不但是古人必备的文房用具,而且在表达中华书法,绘画的特殊韵味上具有与众不同的勉力。不过由于毛笔易损,不好保存,故流传至今的古笔实属凤毛鳞角。

    菠萝漆管狼毫笔  

    民国   长13·5厘米    笔管由菠萝漆精制,白牛角为笔首和笔的末端,狼毫坚挺,竹管上刻:“兰宇北狼毫,屯庐主人属,张云栋精制"。

    中国最早的毛笔,大约可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西周以上虽然迄今尚未见有毛笔的实物,但从史前的彩陶花纹,商代的甲骨文等实物中可觅到些许用笔的迹象。东周的竹木简上已广泛使用毛笔来书写。在湖北省随州市的曾侯乙墓中,发现了春秋时期的毛笔,是目前所见的最早的笔。随后,湖南省长沙市左家公山出土了战国笔,其他很多地方也分别出土了我国早期不同时候的笔,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

    汉代制笔头的原料除了兔毛之外,还有羊毛,鹿毛、狸毛、狼毛等,硬毫软毫并用。同时,笔管的质地和装饰也丰富起来。汉代以后,随着书画艺术的发展,对笔的要求也更高了。唐代时,安徽的宣州成为全国的制笔中心,宣州所制之笔称“宣笔”,并成为每年向皇帝进献的贡品之一。宣笔以兔毫为主,笔头多短而硬。宋代时,安徽宣州的诸葛高,诸葛元,诸葛渐以及歙州的吕道人、黔州的吕大渊等人发扬光大了制笔技术。元代时,大量笔工南流,制笔业中心从宣州移到浙江吴兴,昔日宣笔的喧赫地位逐渐被浙江湖州、嘉兴一带所制的“湖笔”取代。湖笔以山羊毛,黄鼠狼毛为原料,称为“羊毫”与“狼毫”。明清时期是中国制笔业发展的鼎盛期,供皇室的“御用笔”和官府用笔,制作精致华丽自不待言,就连民间使用的毛笔,也十分注重装饰和美观。当时用作笔管的质材有竹,玉、雕漆、象牙、瓷,珐琅等,在笔管的装饰上,也尽一切修饰之能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

    古笔的收藏与保存

    一支好笔,要具有“四德”,即“尖”、“齐”、“圆”、 “奖。“尖”是指笔锋尖锐,形为锥,便于行笔,"齐"是指毫毛铺震后平齐,便于挥毫时万毫齐力;"圆"是指笔头周围毫毛饱满,在运笔过程申笔毫各部位均能发挥作用。挥洒自如, “奖是指笔头劲健有力,弹性适度,提,按、转折自出运行。收藏古笔,除了要了解古笔本身的特性之外,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收集名匠作品。历史上制笔名匠很多,各个朝代都有,并有人专门采集。由于难以长期完好保存,故延留至今的大都不完整。现在的收藏品多为近代名家所作,如晚清,民国作品。

    二、收集毛笔的品种。这样收集,不论古今,不计名笔与舌,只求品种齐全。如按笔毫品种收集,按笔杆的材质收集,按不同用递收集等。

    三、收集流派作品。根据收藏者所处的不同区域或收藏者的喜好,有的人专门收集湖笔,有的人则专门收藏湘笔。既然收藏了毛笔,就要妥善保存才是,使它们不易损坏。可以从以下凡点加以注意:其一,新收藏的笔,一定要用清水洗净宿墨,尤其是笔头根部;然后把锋毫理顺,再晾干。如果洗得不净或潮湿不干,则会霉变。其二,笔毫怕久潮,又怕虫蛀,笔杆则怕久干,而瓷杆、玉杆又怕撞击,这些本身就比较矛盾。妥善的办法是做双层套盒,外面做成锦盒,里面做成漆盒。盒中放樟脑精,但务必使樟脑精与笔毫分开放置。其三,定期出盒查看,发现问题及时处埋,该补救的认真补救,延误不得。

分享到:

相关文章

哈尔滨百姓网推广链接[一]
哈尔滨百姓网推广链接[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