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砚石

发布:2011-10-30 20:04:10  来源:哈尔滨百姓网-收集整理  浏览次  编辑:佚名

  砚台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出土实物表明,早在二千多年前的秦汉,就已经出现了专门研墨用的石砚。经过多年的选择和发展,出现了一批名砚。主要有以下几种:

  端砚:是中国传统四大名砚之首,产于广东肇庆市的端溪,已有近1300年的历史。端砚之石是3—4亿年前泥盆纪地质时期,经过高温高压后形成的泥质变质岩。它含软的泥和硬的硅,砚石刚中带柔。端砚石品常见的有鱼脑冻、荡青花、蕉叶白、天青、翡翠、金星点、水纹、金钱线和石眼等等。端砚的制作十分辛苦,从探察、开凿、运输、选材、整璞、雕刻、打磨、洗涤到装盒,其工序精巧又细致。

  歙砚:四大名砚之一,产于安徽歙县,唐开元年间开始制作。它有天然生成的纹理,有:金星、眉子、细罗纹、水浪纹等。“金星”融结在砚石之中,形如谷粒多如秋夜星星,闪闪发光;“眉子”似的眉毛,粗、细、疏、密,各具神采;“水浪纹”如水的波纹,变化无穷。歙砚的雕刻艺术受徽州砖雕和木雕的影响,有独特的艺术风格,造型浑朴,大方匀称。

  洮砚:四大名砚之一,砚石产于甘肃西南的洮砚乡的洮河水底。色呈墨绿,经研磨后可呈现黄膘水纹,如浪似云。洮砚在唐代已名扬天下,它具有发墨快亮而耐用、蓄水持久而不耗、色浓保湿而利笔等优点。

  澄泥砚:也是四大名砚之一,产于山西,至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澄泥砚的制作先缝绢袋于汾水中,迎浪张开袋口,过滤水中泥沙,一年后袋内泥满,取出风干,制成砚坯,再烧制成质地似陶的砚台,最后经过整璞、雕刻、打磨等一系列工序,这样一只澄泥砚就问世了。澄泥砚石质细腻、光润,以朱砂色和鳝鱼黄色为上乘。

  燕子砚:古生物三叶虫发生于寒武纪,中生代灭绝。它的生活期距今已五亿年左右。三叶虫约有百余种,形如燕子,蝙蝠飞翔,所以化石又名蝙蝠石、燕子石。用三叶虫化石制成的砚台,在明、清宫中均有珍藏。以我国山东莱芜出产的最好。

  砣矶砚:又名金星雪浪砚,出产于山东。石料呈青色,含金属粒,质地细中有锋,柔中有刚。成砚后色如漆,金星闪烁,雪浪翻涌。特点是研不起沫,易下墨。砣矶砚始于北宋,盛于明清。

  红丝砚:红丝砚产于山东益都黑山,临朐南崖崮的壮山之巅。红丝砚最早记载见于西晋时期。制作非常辛苦;在黑暗山洞里取石料,匠人先磨出石面花纹,再随纹理造型。

  天坛砚:砚石产于河南省济源市王屋山天坛峰下的盘谷泉畔。天坛砚始制于唐开元年间,已有1200年历史。天坛砚名品很多主要有青斑、红墩、天蓝、麦叶绿、柳芽黄、三彩、瓜籽石、子母石等十多种。色质细腻温润,坚而不脆,柔而不绵,色似琼瑶,声仅木鱼。天坛砚图案多以喜庆吉祥、历史典故等为题材。

  金星砚:问世于公元317年。在陶渊明的故里江西庐山西南麓驼岭,盛产金星砚石。金星砚,石质坚硬,刚而不脆,柔而不娇。石中散嵌着粟粒大的金星,贮水长年不涸。受国内、日本、东南亚等地区的书法爱好者的青睐。

  苴却砚:砚石产于四川金沙江的深山陡岩之中,开发于清代同治五年,苴却砚碧绿清洁,石质细润温坚,石纹绚丽丰富,发墨好。苴却砚石的种类很多,如“绿标”、“青花”、“冻”、“冰纹”、“云纹”、“水纹”、“火捺”等。

  黄石砚:产于河南方城县的黄石山,黄石砚唐代时已名扬天下。此砚石质细腻,温润如玉,贮水不涸,易发墨,色艳可爱,声平有韵。黄石砚可分为紫色、凤眼石、青花、紫青色、青灰色等,其中以凤眼石和紫石为最珍贵。砚坚润细腻,发墨佳,贮水好,是文房佳品”。

  贺兰砚:出于宁夏的贺兰山的笔架峰,由此峰采出的紫石,做成的砚石态莹润。在夹层中还出现石眼、玉带、银钱、云纹、眉子等,用它雕制的砚台,叩之如罄,叮之出水,易发墨不损毫,存墨不干。贺兰砚的制作要经过相石、平料、定型、凿石、设图、雕刻、抛光等诸多工艺,一方好砚要石工数月。

  金音石砚:产于四川省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凤凰乡砚台湾,是当地独有的一种岩石。石质刚如金,敲击时铿锵有声,金音石由此得名。早在唐代,民间艺人就开始用金音石琢砚。金音石砚色泽漆墨,质地坚硬紧密。所磨的墨细腻,陈墨数月不干。

  漆砂砚:扬州漆砂砚以木为胎,髹漆以生漆合配金刚沙,质轻下水不沉发墨而不损毫。漆砂砚的装饰雕刻十分精美,但是制作技艺曾一度失传,现在,又被重新研制成功。

  松花砚:产于东北长白山下,为绀绿色松花玉石制作。松花石砚初制于明代,被清皇室定为“御砚”。砚石中含磷,火柴在上一划即可点燃。

  各地出产砚台很多,以上是一些有代表性的传统品种。

分享到:

相关文章

哈尔滨百姓网推广链接[一]
哈尔滨百姓网推广链接[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