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取向:中国古砚体系划分

发布:2011-10-30 20:08:30  来源:哈尔滨百姓网-收集整理  浏览次  编辑:佚名

    关于中国古砚的体系划分是一个被人忽视的重要问题。

    笔者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基于当前古砚研究停滞不前的现状,以及陈旧的研究方法。自从宋代米芾所著《砚史》问世之后,《砚史》所采用的编排体例,不但成为古人研究论述砚史的范本,而且也成为古砚研究的指南,但它不是综合系统的研究方法和体系的研究方法。 
 
 如何摆脱当前古砚研究的困境,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科学地划分中国古砚的体系,并确立综合系统的研究方法。

    一、《砚史》体例和方法与当前古砚研究之现状

    中国古砚,自秦汉称“研”始,迄今已两千多年,而研究工作则相对晚了约近千年。

    古人近千年的研究,一直遵循《砚史》的体例和方法。这种体例,对于砚,首先按其砚材产地命名砚,然后论及其坑、其质、其色泽、其石品,四大名砚排放在最前面重要位置,其后则依次论及各类不同材质的非石砚,如陶瓷澄泥、金属玉石、竹木骨角等等各类砚。并对每种砚均详细评价其发墨之优劣以及是否费笔等,不厌其详。   

    由于《砚史》体例和方法的局限性,决定了古人的研究,只能就材论材。这种局限性,也造成了古人研究的专一,所以就砚材及个砚的研究而言,古人几乎达到了穷尽的地步。正是这种锲而不舍的近千年研究的改进,使古砚由简单的研磨石片,演化成材质众多形制各异的庞大家族并集雕塑、书法、绘画、篆刻于一体,成为古代精美的艺术品,同时大量丰富的砚著,为我们今日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砚史》体例和方法所决定的局限,表现在对于包括四大名砚在内的各类砚,不可能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时至今日,我们凭高远眺,既看清了古砚的源头,也看清了它发展变化的脉络,更看清了它盛极而衰的过程。

    中国古砚,材质众多。据统计,不同材质达三十多种,而单以石砚来说,全国曾以其为材制砚的多达二百余种,这还不算坑口、色泽、石品的种种差别。如果把不同产地、不同材质、不同坑口、不同色泽一并计算的话,其种类达500多种。如此众多的材质,如按《砚史》之体例,一类一类慢慢研究也完全可以,但是长此下去,古砚的理论系统是无论如何也建立不起来的。

    二、中国古砚体系的划分

    笔者所言中国古砚体系的划分,就是提纲挈领的方法。就中国古砚的体系来说,就是抓住其最主要的部分,支起中国古砚的大框架。

    (一)为什么要进行体系划分

    我们所沿用米芾《砚史》所采用的体例,是以不同产地的优质砚材为纲,以砚为细目。中国历史上制砚之材,如把不同产地,不同质地的砚材加在一起达数百种之多。按《砚史》体例的做法,则这数百种砚材全是纲,也正是纲太多了,也就变成了无纲,所以今人所写的诸多砚史,均没有主线,让人读来感到细碎而层次不分明,抓不住要领,更做不到一目了然。可以说都是无纲之砚史。

    (二)如何认识古砚体系

    如何认识中国古砚的体系,这个问题看起来较为复杂,实际上也很简单。砚属文房四宝之首,是书写工具。可以认为:自从砚一出现就和文化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也有人夸张地说,没有砚,就没有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砚不但书写着文化,而其自身也形成了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文化是贯穿整个砚史的主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反映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使用群体,在砚中注入了不同的文化取向和内容。我们通过古砚中所反映出不同的文化取向和内容,来确认其主要使用群体,来认识中国古砚的体系。

    (三)如何划分古砚体系

    既然是以砚中所体现的不同文化取向和内容来划分体系,笔者提出以下构想(见附图)。

    三、中国古砚历史断代与体系划分的说明

    笔者初步之构想,自认为尚有新意,但未必尽合情理,为了便于勾通,特作如下文字说明。

   ( 一)隶匠砚

    隶匠,奴隶社会的奴隶和封建社会的匠人。之所以定名为隶匠砚:

    1、所说隶匠砚,其实就是一种最简单的碾压工具。一块规则或不太规则的长方厚石板,再加一个石碾棍,把所需的颜色矿物颗粒放置碾盘之上,双手持碾棍反复碾压,使其成粉状。它的功用,就是把颗粒碾压成细粉。直到书写绘画时,将墨粉或颜料置于石制或铜铁所制容器之中,加水搅拌而成。

    把矿物颗粒碾压成粉,是一项繁重的体力劳动,奴隶主、庄园主、贵族,绝不会亲力而为。这些贵族,即便从事书写绘画,也都是直接使用调配好的墨汁类。因此类原始砚使用的主体是隶匠,故定名为隶匠砚。

    2、文化表现:

    这类砚十分原始,且多数不甚规整,没有文字符号和纹饰遗痕,没有任何文化表现,与贵族所用的青铜器、玉陶器和后期精美的调色器来比较,有天地之别。从这方面也反证了此类工具还没有纳入贵族的视野。

    以上是定名隶匠砚的两点理由。

    关于隶匠砚中称“碾压器”,而不称之为研磨器的说明:

    (1)此类形制的原始砚,就其形制与组合来看,只能起到碾压作用,而且也只有通过碾压,才能把颗粒较大的矿物颗粒变成粉状。它的功用就是产生出墨粉,和秦汉之“研”直接碾压研墨而产出墨汁的功用截然不同。

    (2)称之为研磨器,实际上是和秦汉时期的“研”有点混为一谈了。秦汉之“研”的研石,是碾压与研磨并用的产物,它是在加水的状态下,直接产生墨汁,而不是墨粉。碾压器也不具有研磨功能,有如我们日常用的案板和擀面杖一样,它只能起到碾压作用,而无法具有研磨功能。

    (二)贵族砚

    秦统一中国后,尤其是经过汉代近400余年的相对平稳,使文化得到了发展。书写的需求促使纸墨笔砚均出现了雏形,及至魏晋南北朝,书法绘画已成了贵族文人雅士的追求,更促进了砚笔纸墨的发展。

    (1)、原始的碾压器已进化成“研”,最后形成并确定了砚的基本形制。“研”砚成了书写研墨不可替代的工具,尤其是墨的发展研石弃而不用之后,成为贵族直接使用的工具。在这段历史时期,文化毕竟是掌握在统治阶层手中,小地主与平民尚与文化无缘,故而“研”砚的使用范围主要以贵族、大的士族、大地主为主。贵族把画像砖和石雕艺术引进到砚中,如熊足、兽足、雕龙、缠枝花等,砚中又体现了贵族文化,故定名为贵族砚。

    (2)、称之为贵族砚的还有另外一个原因。

    贵族掌握文化,并引领着当时的社会时尚,砚的材质、形制及用途基本以贵族的好恶决定,中下阶层处于追随仿效。所以在这个时期的砚形制较单一,且材质仍然以石为主,虽然有陶瓷砚的生产,但多为明器、殉葬品。其差别只表现为精美与粗糙、价格之高低,而且也没有表现出中下层的文化内容,这是定名为贵族砚的另一点原因。

    (三)文人砚

    隋唐时期,砚由贵族砚向文人砚转化。这个转化,主要是使用群体的改变,把隋唐——清代的砚,定名为文人砚,原因如下:

    1、国家的统一,生产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进步,尤其是科举制度的颁行,打破了少数贵族把持文化的局面,随着寒门、平民士子通过科举进入仕途,进入统治阶层中的文人比例不断扩大,作为书写工具的砚,其材质的选择,形制的确定,已由文人来引领时尚,尤其是大文人的好恶影响更大,故称之为文人砚。

    2、文人砚形成的第二个原因,在于四大名砚的出现。在端歙未被文人认识之前的隋唐时期,处于贵族砚向文人砚的转化时期。纵观砚史,这一时期,虽然在形制上不再像贵族砚那样单一,材质上也更加丰富,但同样没有表现出文人砚和平民砚在文化上质的区别,基本区别仍然是精美和粗糙、价格之高低,可以说四大名砚造就了文人砚。

    四大名砚端歙、洮河、红丝等优良的材质、精美的石品,深受王公贵族,尤其是文人雅士所喜爱。由于这些优质砚材难得且价昂,文人雅士为了使良材和石品充分展现其美,逐渐地改变了砚的形制,直至不加雕琢的随形砚出现。这是良材促使文人雅士改变了形制。而汉晋南北朝时期的立雕、高浮雕等形制,因其不雅,且费砚材,无法最大限度地展现砚材质地之美,故被文人抛弃了。

    3、文化表现:

    文人砚充分表现了文人的文化取向,首先在形制上力求其雅,这是文人意识在形制上的表现。在文化内容上,溶书法、绘画、雕刻、篆刻为一体,精美之至。

    4、为什么把宫廷砚列为文人砚组成部分

    名人砚,即大文人砚,属文人砚范畴无可争议,宫廷砚确定为文人砚的组成部分,有如下理由:

    (1)虽说古砚谱记载,后唐已有砚务官,已有贡砚。但历经宋元明清,除清代外,有明确记载或流传有序的宫廷砚,屈指可数,连同清代宫廷所制之砚在内,同众多的遗存古砚相比,数量甚微,且不成体系。

    (2)如果确定宫廷砚为单一体系,同古画一样,应该有对应的民间砚。就其数量来说与众多的民间砚根本无法匹配,无法对应。中国古书画有宫廷与民间相对应的体系,据统计,仅清代宫廷画就达三万余幅,还不算唐、宋、元、明历朝遗存宫廷画,其数量之大是宫廷砚远远不能比的。而民俗砚的存世量,绝不亚于民间画,故宫廷砚难以单成体系。

    (3)宫廷砚在材质的选择和形制上,同文人砚最接近或如出一辙。就已知的宫廷砚来说,除少数表现帝王思想外,如玉兔朝元、太平有象等,更多的文化表现,并未超出文人砚的范畴。而且清宫的藏砚也是以文人砚为主,宫廷砚和文人砚在性质和文化取向上并没有质的差别。如乾隆御铭砚,如果去掉御铭,同文人砚是难以区别的。并且它也不像宫廷服饰与宫廷建筑,与民用物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差别。

    基于以上原因,宫廷砚归属于文人砚范畴。

    四 民俗砚

    定名为民俗砚,就是因为其具有典型的民俗特征。

    民俗砚的产生:

    在四大名砚逐渐形成的过程中,民俗砚也在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端歙、红丝石、洮河石等优质砚材,被达官贵人,尤其是文人的追捧,加之开采量小,运输不便,令其身价暴涨,价格之昂贵,绝非下层官吏、平民、商户所敢问津。但是这一阶层,对于砚的要求,已经不满足于仅仅供研墨书写,他们的思想文化,他们的情趣愿望也要在砚中表现出来,也在寻找一种符合自己身份所需要的砚。于是产生了民俗砚。这是民俗砚产生的背景,其特征如下:

    一 使用的群体:

    民俗砚使用的群体,为寒门士子、城乡平民、商家店铺、寺院僧侣。

    (二)民俗砚的材质:

    民俗砚所用石材以杂石为主,就地取材,价格低廉,包括其他材质如铜、铁、锡、澄泥、陶瓷等。极少用端歙、洮河、红丝石、松花石等优良砚材,而玉翠、水晶、玛瑙等贵重材料更是绝少使用。
 
    (三)形制、工艺:以雕塑为主,器形均较硕大,突出了观赏性、陈设性和装饰性,它不是文人的文房之物。它的硕大和青石色彩,与高大的寺庙、祠堂、民居之厅堂相适应。

    (四)文化表现:祈福避邪。

    (五)与文人砚除形制有差别,所表现的文化不同外,就是这类民俗砚。除向寺庙捐赠有姓名者外,极少有诗词、文章,纪年姓名等款识题刻。

    基于以上原因,定名为民俗砚。

    以上是关于中国古砚的体系划分和历史断代的构想,是笔者的一点肤浅认识。我认为,不管划分得是否合理,但毕竟是对古砚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的一个思路。至于对否,还有待于专家学者的认定并予以关注,最后确定一个多数人认可得体系划分。

相关文章

哈尔滨百姓网推广链接[一]
哈尔滨百姓网推广链接[二]
关于我们 | 广告投放 | 用户帮助 | 用户注册 | 留言反馈 | 网站建设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Reserved 2008-2009 0451bx.cn 哈尔滨百姓网 版权所有
黑ICP备08101926号  我要啦免费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