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四宝之藏砚起源及发展

发布:2009-12-22 15:47:31  来源:宾县百姓网-收集整理  浏览次  编辑:佚名
  古人对文房用具除了实用需要以外,由于喜爱珍视,往往对之进行艺术处理和加工,成为写字、绘画之余欣赏把玩的文玩器物。而砚既是常用的必需品,又是用不易毁坏的石、瓦制成,所以人们往往在砚上雕刻图案纹饰,或镌刻诗文在砚盖、砚底或砚早上。对砚进行工艺化的处理很早就开始了,如洛阳博物馆藏有一方西汉石砚,砚石上就刻有鸟兽纹饰,安徽省博物馆藏的另一方东汉石砚,更刻有精巧复杂的镂空螭纹。所以,砚作为一种重要的文房古玩,理应受到古玩鉴藏爱好者们的重视。
 
  砚起源于什么时候,没有明确而固定的说法。但我们知道砚的用途是磨墨,所以我们可以推测砚和墨是同时产生的,早期的砚主要是陶砚或瓦砚,当然也有石砚。唐以前还没有发现适宜制砚的优质石料,所以多用普通的鹅卵石玎磨制成,未能推而广之。从汉到唐,主要使用的是陶砚,这是用陶土烧制而成的,制作也比较精细,质地坚硬而且发墨性能极佳,用物轻叩,声音清纯,没有砂眼石粒杂人。唐宋时期,砚的质料和种类多了起来,除了特制的陶瓦砚外,当时人们还时兴用秦汉旧砖瓦制砚。这种秦汉砖瓦多是宫殿毁坏后的遗留物,选取的土质极为细腻,而且烧制的水平也极高,不容易碎裂。相传,三国时曹操造铜雀台,烧制台砖台瓦的土料都经过细心的处理,并拌上胡桃泊,加上丹、铅、锡等,烧成后坚紧密实用以制砚细腻光洁!不渗水、发墨好。《文房四谱》记载:“铜雀瓦砚体质细润而坚如石,不费笔而发墨,此古所重也,而今绝无。”可见,这种砖瓦在古代就被人视为制砚的名贵现材。相传宋代书法家黄庭坚为王文叔写墓志铭文,其子以一块铜雀台瓦作为酬谢,确是非常贵重的礼物了,黄庭坚十分宝爱,还特地为制成的瓦砚写了铭文。

  到唐宋时期,各地相继发现了适合制作砚台的优质石料,特别是端州(今广东肇庆市)东南端溪一带斧柯山的石料,以及歙州(今安徽歙县)所辖龙尾山一带的石料,更是砚石中的上品。这些石料细润光洁,易于发墨,而且还有美丽的图纹,所以,石砚的制作和使用日渐增多,终于成为砚台中的主要品类。宋代已将端砚、歙砚、洮河砚和红丝砚并称为“四大名砚”,这些地方的砚石坑随后被历代作为优良砚石料的产源重加保护,比如元代,在端石坑和歙石坑等处都专门设有一名把总和若干守兵,不许一般人采取砚石。明代时,对这些名砚坑时开时禁,即使在禁采的时候也有很多人冒险盗取砚石,往往使得著名砚坑的优良石料被随便遭踏。明朝末年,两广总督熊文杰,任意支使部下盗取石料,日夜不断,致使许多石坑遭到毁废。
 
  清代初年,清政府对砚坑没有重加保护,所以许多砚坑都被人们胡乱挖取。到乾隆年间,由于宫廷的重视,重又有组织地加以开采,以前不容易挖取的石料都设法挖取出来,而且很多是优质的名品,因而清代乾隆年间的砚台,是最为精良的,花纹质地都为上乘。清末张之洞任两广总督,他又组织进行开采,由于引进了一些新的开采技术,所获的砚石料数量很多,很多都是大件,这些石料制成的砚称为“张坑琬”,很多是上好的珍品。 名砚的种类   我国古人制砚,选取的砚材是多种多样的。一般常见的是石质和陶土两类。石砚起源较早,但唐以前未能普遍使用,而陶土烧制而成脚陶砚在汉代至唐代较为普遍。《毛颖传》中说毛颖“与弘农陶泓友善”,“陶泓”就是陶砚,我们前面说的用古代宫殿砖瓦改制的砚也是一种名贵的陶砚。南北朝时期,古人还把制瓷技术用于制砚。瓷砚在宋代较为普遍,种类和花色也丰富多样,如龙泉瓷砚、青瓷砚、绿瓷砚、建窑黑瓷砚等等。这种砚在考古中多有实物出土,砚面研墨的表面不施釉,便于发墨,实际上是介于陶和瓷之间的一种砚。汉代还出现过漆砚,但这种砚还未见实物,只在书上有记载,如晋朝时,皇帝赐漆砚给太子。另外,古籍还记载有玉砚,但多为富中之物,如《西京杂记》中说:“天子以玉为砚,以酒为书滴,取其不冰。”西晋还有一种取河蚌为砚材的“蚌砚”。傅玄《砚赋》中说:“木贵其能软”,说明还有木料制成的“木砚”,但到底怎样用木材制砚,现在没有实物可以参考。至于金属制砚,古籍上记载较多‘东魏孝静帝有“芝生铜砚”。三圈时曹操有“纯银参带圆砚”。而宋人李之彦《砚谱》中又有:“青州熟铁砚甚发墨,有柄可执”的“铁砚”。
 
  总之,砚的种类非常之多。当然,最为普遍和实用的砚还是陶砚和石砚,尤以石砚名品更多。下面我们主要根据产地分别对陶、石砚中的名品进行介绍,以便为古玩爱好者在收藏、鉴别名砚时提供必要的基本知识。
 
  泥砚是陶砚中的名贵品种。唐代开始生产,当时的主要产地是虢州(今河南灵宝),后来转到山西绛县。制法颇费功夫,首先是用绢布袋放在河底,经过一年左右,河泥已装满袋中,然后把河泥晒得微干,加人黄丹等料,再放在泥模中把泥压紧成坯,用竹刀刻成砚的大体形状,然后再用金属刻刀进行精雕细琢,在日光下曝晒干燥,加麦糠等人窑中烧成陶质,取出后加墨蜡、米醋上笼蒸一下,这样就最终制成。其质地竖硬细密、发墨而不伤笔头,前人多有赞誉,明代高濂说,澄泥砚“品砚以为第一,因其质细如石,其坚如玉故耳”。其性能有:“一匙之水,经甸不涸,一洼之墨,盛暑不干”。澄泥砚的质量可以从颜色上加以鉴别,鳝鱼黄为最佳,绿头青次之,玫瑰红又次之。黄颜色上如有斑点的叫“砂斑点”,斑点大的叫“豆瓣砂”,小的称“绿豆砂”,如有大、小两种斑点的更好。后人常有伪制澄泥砚的,但原料、火候、颜色均达不到精良名品的要求,稍加比较,真伪即可区分。
 
  澄泥砚的雕刻造型也很多,有山水、人物、花卉、飞禽走兽、书法、印章等;也能根据诗意进行创意造形,如举杯邀月、独钓寒江、红杏出墙、孤帆远影、明月松石等都是颇佳的题材。澄泥砚一度绝迹。l980午山西省新绛县(共地旧属绛州府治)与省博物馆:合作,为恢复传统工艺进行澄泥砚的研制,一年后即试制成功,基本达到了传统工艺的要求,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专家鉴定认为:其色泽典雅,质地湿润,初研即清水尽黑,再研则更泛油光,给予较高的评价。
 
  端砚 产于广东省肇庆市,其原料石材取自市郊与高要县金渡区的斧柯山(又名烂柯山)端溪水一带。肇庆古称端州,此处石料制成的砚因而叫端砚。相传,这里的砚石首先于唐代武德年间发现,那时就被称为“群砚之首”,端砚与歙砚、洮砚、澄泥砚齐名,历史上并称为我国四大名砚。端砚石质优良、细腻嫩爽、滋润,具有发墨不伤笔头;呵气可研墨的特色。端石中的佳品因长年浸入水中,温油如玉。《端溪砚史》称之:“体重而轻,原刚而柔,摩之寂寂无纤响,按之如小儿肌肤,温软嫩而不滑”。
 
  端砚石料的开采分为不同的坑洞,其中数(古称水岩、大西洞)所产的石质最佳。唐时已经采石,晚唐时列为贡品.故又称“皇岩”。因这处石坑浸泡在水中,所以又称:“水岩”。《纸笔墨砚笺》中说:“水岩天生子石,温润如玉,眼高而活,分布成象,磨之无声,贮水不耗,发墨而不坏笔者,为希世之珍。”又有“呵气可以研墨”之说。另外的著名砚坑还有宋坑、梅花坑,其石制砚、研成之墨以书写流畅、奔放、笔力劲健的大字为宜。宋坑古人又称之为“将军坑”,北宋开始采石。此坑砚石,紫红如猪肝色、质地致密、润滑、坚实。所产砚石有金星点等名品。梅花坑也称“九龙坑”,宋代开始采石。所取砚石里灰白微黄色,有梅花点,因此得名,此坑砚石以石眼多著名。此坑开始于清代乾隆年间,石质坚实、幼嫩、细腻。有青花、蕉叶白、等名品,尤以八哥眼、鹦哥眼、风眼等石眼著名。坑仔岩;自宋代开始开采,其石质纹理细腻,质地坚实。以石眼多而著称,此坑砚石制砚,其研成之墨绘作精致严谨的工笔画与书写工整小楷最合适。
 
  鉴别端砚石质高低,历来讲究所谓石品:如天青,《端溪砚史》说:“天青如秋雨乍晴,蔚蓝无际者上”,这是指晶莹洁净的石质。青花,此名砚石沉子水中时,表面有如萍藻浮动其中,《端溪砚史》说:“青花欲细不欲粗,欲活不欲枯,欲沉不欲露,欲晕不欲洁,欲浑不欲破。”其优劣等次按纹理区分,微尘为上品,鹅舐次之,蚁脚再次之,青花较名贵,产地只有水岩、麻子坑、坑仔岩三处。鱼脑冻,其石质细腻、幼嫩、坚实、滋润,相当名贵。蕉叶白,《端溪砚史》记载:“蕉叶白者,石之嫩处,膏之所成,故其色白。”此品石质一般都有紫红鲜丽的火擦和微微摇动的青花,里含露欲滴状者为上品,素而沽者次之,黄而蕉、蓝、灰者再次之。这是端石中相当珍贵的品种。翡翠,石材中的翠绿色斑纹,但又不成圈眼的,这种斑纹,古人称之为“青脉”,《端溪砚谱》中说:“青脉者必有眼”,“端人谓青脉为眼筋”,所以青脉通常伴有石眼,是端石中较名贵的品种。冰纹,端石中有游丝、蛛网状的白晕纹,有痕而无迹,多产于水岩中的太西洞,为端石中的珍品。另外还有冰纹冻,其纹如瀑布飞泻,四周则水雾弥漫,外周有火揍,更为难得。火揍,端石上有如被火灼烙的凝纹,其中色紫雨带红,中深而外淡者,称之为舰脂晕火擦,为火搽中的上品;成条纹线的叫马尾火捺;紫色较深、成椭囟形者为猪肝冻;紫中带黑称铁捺,因其质地较硬,故为较下一等。石眼;这是端石土生长的象鸟兽眼睛一样的圆形斑点。石眼大小不下’颜色各异,有翠绿、绿黄、米黄等多种。其中有幢子明确有神,外面晕化成数层圈绞,大如指顶者为人哥眼,为石眼中的上品;稍小者为鹦哥眼;再小则为绿豆眼。眼大雨瞳子为一线者,称为猫眼;眼的四周或下侧有似水渍晕化者,称为泪眼;而眼之外围不明显,层次不清,中心无瞳子的,称为死眼,为石眼中的下品。有“活胜泪,泪胜死、死胜无”的说法。石眼生于砚池外的称为高眼,生于砚池内的为低眼,高眼比低眼为佳。

   歙砚 砚石产于江西婺源(古时由安徽歙州治)龙尾山一带的溪中,故称为:“龙尾砚”,我国“四大名砚”之一。古时歙州还产有刷丝石、祁门纳罗纹石等,但石质当以龙尾石为最优,因而歙砚主要是因为龙尾砚而名之于世的。宋人洪景伯《歙砚谱》记载,龙尾砚石发现于唐开元年间,其中还有一个故事。当时有一个姓叶的猎人,有一天他打猎来到了一个叫长城里的地方,看到这里的石头莹洁美观,他就取了一块回去,把它大概加工成砚形。磨墨后发现这块石砚比当时人们普遍看好的端砚还好,就珍藏起来。后来,他的后代把这快石砚献给了县令,县令用了以后觉得非常好,随后命匠人精雕细豸成砚台,从此这里有优质砚石的消息传开了,人们纷纷开采。歙州官员把龙尾砚作为珍品献给中主李碍,他非常重视。苏东坡极爱龙尾砚,并为它写过很多的暂美诗文,黄庭坚更是在《砚山行》诗中说:“日烙灿灿飞金星,磬云色奇端州紫”,认为龙尾砚中的名品金星石,甚至比瑞州的紫砚还好。到明清时,歙硼的生产几乎完全停止,一些砚匠只是在山崖溪边拾得一些前代遗下的残石,刻成砚后充作歙砚出售,但与真正的龙尾砚相差太远,乾隆以后200年中,一直没有正式开采。所以,现在古玩市场上真正的龙尾石歙砚是极难看到的。所以,真正古代的龙尾砚异极为稀少珍贵的。

相关文章

哈尔滨百姓网推广链接[一]
哈尔滨百姓网推广链接[二]
关于我们 | 广告投放 | 用户帮助 | 用户注册 | 留言反馈 | 网站建设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Reserved 2008-2009 0451bx.cn 哈尔滨百姓网 版权所有
黑ICP备08101926号  我要啦免费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