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造古砚两种
伪造古砚,由来已久,近来所出别有花样,集各种手段巧为掩饰。极易使收藏者上当受骗。现举近年常见两例提醒藏家注意。
一是伪古原始砚。
伪古原始砚以天然鹅卵石制成,正面开圆形或椭圆形凹槽作为砚堂,打磨成光面。为招引消费者购买兴趣,多于凹槽四周凿回纹、蛙纹、花卉纹,或于凹槽两侧刻双龙、双凤、双马、双螭等纹饰。由于其利用鹅卵石千百年来天然形成的自然磨面及沉积于泥沙中所形成的自然锈斑,很容易使人与新石器时代的研磨器(原始的砚)混为一谈。常见有人上当。
其实,只要对砚史略有研究,此种伎俩不难识破,首先从形制上分析,新石器时代的砚从目前出土资料来看,无一雕刻纹饰者。而且原始的砚即便也为天然鹅卵石制成,但底部一般磨制成平整的面,以便使用时保持稳定。而此种伪造的砚,由于担心磨平底部过多失去天然的磨面会露出马脚,故不作处理,保持自然状态,因而也就不符合原始砚规制及使用上的要求。或有人以砚上的纹饰类似于汉代瓦当、画像石与某些玉雕上的图样,疑为汉代的砚。此说更为不通。因为汉代已有几案出现,汉人已经习惯于几案上研墨写字,对砚的稳定性要求也就更高,这从汉代的三足砚、圆形扁平砚、长方形板砚上可以看出。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见到类似汉砚的出土,而作伪者,抄袭汉代的纹饰倒有可能。
其次从某些细节上看,原始古砚与伪造古砚也有区别。原始古砚由于人工使用,表面尤其是凹槽(砚堂)自然形成一层光面(俗称包浆),如果调整好视点、光线,这层光面会很亮,并且光亮面中有自然形成的蚀斑。来回变换手中砚的角度,这层光面会往还闪过,不管在光线下或阴影中都能如此。而伪造古砚则为沙土浸蚀所致,黯淡无光、干燥泛润。尤其凹槽光面,由于非使用所致,常常做的凸凹不平,有明显人造痕迹,即使打磨光亮,却很难伪造自然形成的蚀斑,有一种油滑的感觉。且凹槽光面新磨痕很难与其它处天然形成磨面协调,反差很大。至于纹饰雕刻之拙劣,图案安排之牵强,自不难辨别。
此种赝物出河北某地,成批贩北京。另有以古砖制作者,蒙以泥土石灰、油渍,冒充古砚。
二是伪造汉三足青铜砚。
所谓汉三足青铜砚,本属子虚乌有。史料记载与出土实物均无此制。至少到目前为止尚无此类出土资料的刊布。但汉代却有三足石砚与青铜砚。三足石砚,出土数量较多,制式为圆形,下设三足,少数带盖,盖上常雕刻兽类、鸟类等形象。因汉代墨尚多为颗粒状,因此附设圆形研石辅助使用。青铜砚,准确的称法应为青铜嵌石砚,目前仅见两例实物出土。二者制式与形状相同,同为异兽状,以青铜分铸为上下两部,上部为盖,作异兽背部。下部为底,作异兽腹部,内嵌砚石。二者除规格(大小)、装饰 (一为鎏金)有别,余基本一致。多足圆青铜砚,为唐代所制。前者带盖,砚身形制与唐代多足圆瓷砚基本一致,出土数量极少。后者则很少见。
近年随着文物、旧货市场的兴起,文物、旧货的价值已基本形成规律。规律的形成,使某些品类相应提高,某些品类随之下跌。同类器物因规格、材质、形状、品相、数量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同时也随着时尚的变化而变化。如汉代较为特殊的砚,本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数量就少,能流入市场的就更为稀少。加之砚本身自古价值不低,因此价格上涨,而汉代一般的圆形扁平石砚由于数量较多,形制普通,却提不起价钱。另外同时期的铜器由于种种原因也由先前的价位呈下降趋势,小型的普通器物自然也就随之跌价。作伪者出于牟利的目的,便打起了这类器物的主意。
伪造汉三足青铜砚,以汉代或战国时期小型三足圆铜盘或灯之类器物,于器口内嵌汉代圆形扁平石砚。作伪手法极为简单依器口尺寸将圆形扁平石砚磨制合拢嵌入即成。由于都为同时期器物搭配而成,所以不是对古砚较有研究,很难揭穿其作伪伎俩。鉴定之法,只有仔细观察两器接合部,才能发现其作伪的蛛丝马迹。一般说来,两器很难恰好配合,多将一器改制,因此接合处多少会露出新茬和接合的不合理成份。作伪者一般在此处抹以泥土掩盖。因此更给鉴定带来困难。最简单的办法是将两部分分开,便知分晓。此种赝物另有利用青铜错银器物及无足圆盘粘接三足、五足者。作伪者出于陕西、山西一带。
上举两例伪造古砚,在近年流入市场,尤其后者,以其地出土文物众多的便利条件,加之对汉砚有一定的了解。欺骗性很大,往往使许多有鉴定经验的人上当,因此有必要将其揭露子读者面前,引起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