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中国内需“渴望”升温消费“瘦马”急待养肥
二月份的出口数据依然不容乐观,无法预期、更难左右外部需求的中国,对内需的“渴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人们期待着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能为“中国制造”开拓本土市场,早日摆脱金融危机的困扰。
但刺激十三亿人口的消费需求,远比设立深圳特区、修建三峡大坝复杂得多。有人甚至称,谁能破解刺激内需的难题,谁就能成为中国今天的“民族英雄”。
不断拉大的两极分化、城乡差距,以及对投资、外贸长期依赖形成的“惰性”,致使中国内需扩张的步伐一直迟滞。
迄今,中国内需最为“疯狂”的一次,当属一九八八年的“抢购风潮”。从柴米油盐到冰箱彩电,都会被排着长队的中国人买走。
对此,有分析说,对通货膨胀的恐惧、长期压抑的消费需求瞬间得以释放,是形成“抢购风潮”的主因。
而如今,物价不但不涨,反有通货紧缩之忧;农产品供应充足、工业品甚至已有过剩之虞。雪上加霜的是,金融危机已令就业机会趋紧、薪酬下降。
担心城市消费者“徘徊不前”的专家学者们,想起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拥有九亿农民、尚未开启的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可以借此带动全国消费,以期走出经济困境。
但即便把县城也计算在内,去年中国农村消费额,在全国十万余亿元人民币的消费总量中尚不及三分之一。
农产品价格目前正面临下行压力,农民工外出寻找就业的难度增加,已令农民收入增长遭遇新挑战。
农村中的许多有钱人,早已在大大小小的城镇里买房、定居。他们的大多数消费是发生在城市,而不是农村。农村富人的“流失”,也影响了农村的有效购买力。官方媒体载文称,“农村消费:‘瘦马'能否拉动‘大车'?”
在备受关注的“四万亿”刺激计划中,用于基础设施、工业和灾后重建的支出,占去了七成多。至少跟消费相比,投资依然是中国对付经济低迷的利器。
今年的中国人代会上,国家发改委提交的“计划报告”中,对投资增长的预期为两成,但对消费增长的预期只有一成四,对农村消费市场规模的预期更是鲜有提及。
消费被有效刺激之前,依靠投资维持经济增长,或许只是权宜之计。中国需要尽快找到足够多的本土买家,以消化不断增长的工业产能;扩张消费市场,则需要尽快缩小两极分化、城乡差距。这些都需要时间和智慧。
转型不易,何时方能养肥中国的消费“瘦马”,至今未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