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也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根本出路
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注重永续发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首次将“确保产能”写入年度经济工作安排中,您如何理解这些变化?
徐小青: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六大任务之首,并用“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20字表述了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不仅仅着眼于当前的粮食安全,更提出了注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充分体现了新时期党中央对粮食安全的高度重视。
今年中国粮食总产突破6亿吨,并实现“十连增”,但不安全因素的压力还很大,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人口增长、需求结构变化对农业资源的压力,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为保粮食增产过度消耗水土资源、过度依赖化肥等因素,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也日益加大。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到1.4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水资源量仅约21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这样的资源禀赋,我国以不到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全世界21%的人口,实属不易,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环境代价。比如,我国耕地面积不足全世界一成,却使用了全世界近四成的化肥,我国单位面积农药使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过量施用农药化肥保住了产量,却污染了环境,这些都终究难以持续。
再一方面,从需求看,随着中国人口总量增长,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消费总量将持续增长;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大量人口从农村向城镇转移,食物消费结构将继续升级,对肉蛋奶等粮食转化产品的消费需求将持续增长;随着工业用途扩展和需求规模扩大,工业用粮总量将持续增加。粮食需求的刚性增加,对农业资源的压力日益凸显。
因此,现在我们只有更多考虑保障生态环境安全与可持续问题,我国的粮食安全才能得到更为切实、可靠的保障。
记者:这就要求我国农业转变发展方式,这方面有多少潜力可挖?
徐小青: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目的是要实现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和生产经营信息化,最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国家在继续加大对农业支持力度的同时,要加强对耕地、水等农业资源的法制化保护。
播种面积没保证,粮食安全就没法保障。耕地红线一定要守住,而且要提高质量。城镇化一定要加强科学规划,城镇不能无序扩张,对耕地尽量不占、少占;耕地占补平衡,“补”要提高质量;加强对耕地后备资源的保护,不要轻易开垦,有条件的地方要实行耕地轮作、轮种、轮休。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我国2/3左右的农田仍是中低产田,通过改造,粮食单产还有提高的潜力。
提高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我国目前的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率只有5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70%以上的水平,提升空间还很大。同时要加大对节水农业,旱作技术的推广。
加强发展生态农业,控制化肥总量。目前我国氮肥施用量过多,利用率低,当季氮的利用率全国平均不到30%。科学使用化肥,推广测土配方、精量施肥等技术,推进畜牧业规模化养殖粪便的资源化利用,逐步减少农药使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记者:下一阶段农业转方式主要从哪些方面着力?
徐小青:今后必须平衡好粮食生产和资源、环境的代价之间的关系。农业生产方式亟待以提高单产为核心,实现根本性转变。
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也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和根本出路。农业生产的所有环节,都离不开农业技术。以科技进步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应成为农业增产的主要源泉,成为满足不断增长的农产品需求的主要手段。
建立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要将农业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充分激发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这些主体的技术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广。要加快种业发展水平,大力推广高产、优质品种。良种配良法,还要加大对密植、地膜覆盖等有效生产技术的科技推广力度。
完善农业经营体系是提高单产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阶段。农业现代化不仅仅是物质条件、基础设施、科技水平的现代化,还包括农业生产主体、组织结构、运作方式等方面的现代化。要在尊重和保障农户生产经营主体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构建并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激发农村生产要素潜能和活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作者:顾仲阳
????(文章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