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
—摘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
时报讯 “面朝黄土背朝天”,这是以往描述农民时最常用的字眼,靠天吃饭是他们最无奈的选择。不过,在如今的苍南、诸暨、丽水等地方,社会化集约型的农业经营体系正如火如荼地发展,点点触摸屏就操控了温度、湿度,按下按钮,就自动循环施肥,阳光房里的农民正演绎着全新的农作生活,他们称自己为“农业产业工人”。
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新的农业经营主体正在利用新的方式提高效率,为农业生产赋予更高的附加值。
几个人管理几百亩土地
“父辈们从事的农业生产生活很苦,露天种植,一场气候灾害就会带来大面积减产;没有技术,只能靠土办法和经验去摸索;物流不发达,只能骑着三轮车深夜去农贸市场叫卖。”这是陈忠何印象中父辈的农业事业。
这种生活得“变”。2007年,陈忠何投资大棚蔬菜种植,建立了锦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有别于父辈亲耕、亲卖的简单化农业生产,陈忠何打造的是一个富含高科技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
走进锦丰农业种植基地,一个看似鸟巢式的建筑十分引人注目。陈忠何说,这是一个智能温室,高18米,宽50米,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看着不大,但通过钢架构建离土立体栽培的方式,种植面积远远超过了实际占地面积。“这个温室通过上、中、下三层通风,可以实现番茄单位面积产量最大化,空间光生态充分利用。”
温室中间有一段螺旋状盘旋至顶的立体化鱼菜共生系统,鱼类的养殖水顺流而下灌溉梯面植物,不需要另外施肥而能有机栽培,经过植物吸收过滤净化的养殖水,又可以回到鱼池,节省了养殖用水。此外,温室内还有立柱式、管道式等多种番茄水培区域。
农场另一边的育苗中心,科技化程度更是让人惊讶。温室配置了电动窗、自动喷淋、移动式苗床、行走式洒水车、内外遮阳设备和湿帘风机降温系统等全套智能化农业设备。陈忠何说,这里一年能育苗2500万株,存活率和发芽率从原先的80%提高到了95%,后期抗病性也大大提高了。
陈忠何随即打开手机,只轻轻按了几个按键,就能通过分布农场各点的摄像头,实时调取公司生产区各重点部位的图像,这是锦丰的可视化生产监控系统。“有了这套系统,我们就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公司的生产动态,只需要几个人就可以管理几百亩土地。”
钱更能说明问题。在企业刚刚开始起步的时候,采用传统的经营方式,年产值1000万元左右,采用现代化管理后,产值翻了近4翻,而人数则减少为原来的一半,“人数减少了,人力成本自然降低了。”
按时上下班已成了农民的常态
农业科技化、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让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中释放了出来。 陈忠何指了指周围的土地说,这些不是种植大户,就是专业合作社在经营。“这样才能赚钱啊。”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就像现在公司里上班的农民,他们通过土地流转获益,还可以在家门口上班,收入也增加了,而土地得到了更好的利用。“原来看天吃饭的农民,如今有了稳定的收益,就像我的公司,员工的五险一金、各种补贴保障都与城市企业无异。每逢员工过生日、节假日,公司还会组织员工聚餐。”按时上下班,在以前这是城市人的节奏,如今在部分农村,已经成了农民的常态,“新的农业经营方式让他们开拓了视野,我们现在叫‘农业产业工人’。”
在锦丰,除了很多一线生产的工人是当地农民以外,有30多个员工在公司从事着行政、技术、财务等管理工作。“他们大多是大学毕业生,有些是来企业实习的,有些已经成为公司正式员工。”
陈忠何说,以前大学生介意父母的期望、周围人的眼光,总是不愿意回到农村就业创业,然而在他的企业里,很多大学生正在逐渐转变着这种思想。“我觉得企业主要就是要为年轻人提供一个锻炼的平台,有了经验和水平,他们可以离开我的公司去大胆创业,当然愿意的话也可以留在这里工作。”据陈忠何介绍,在30多个年轻员工里,有10多个愿意留在他的企业。而从传统农业中释放出来的年轻劳动力不少也都有机会进城务工。“这就是城乡一体化很重要的一个表现。”
农业发展促进城乡资源共享
浙江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曾对“关于我省农村经济‘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做过专门的调研,调研结果显示,目前我省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已经不断发展,农村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对于全面完成规划目标任务的建议中也有一项是调整扶农政策和资金投向,对象就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陈忠何也说,集约化、专业化的经营方式已经让他尝到了甜头,而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突出特点,就表现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
农业专家表示,集约化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集中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运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办法,获得较高产量和收入的一种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为一体的农业经营方式。专业化是相对兼业化而言,是农村社会分工深化和经济联系加强的结果,专业户一般规模比较大,以家庭经营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发展方向是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组织化是相对分散经营而言,既包括农户的联合与合作,也包括产业链条的延伸,通过把分散的小农组织起来,建立有规模、有组织、有科学管理的合作形态。社会化在现阶段的突出重点,就是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使农户克服自身小规模经营的弊端,从而获得较高经济效益。
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陈建军则从流通的方面解释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建设。在科技释放了土地上的农民、农民大量流入城市,补充城镇劳动力的同时,城镇也同样在向农村流动,他们将先进的知识、技术、资本带到农村,构建现代农业体系的同时,也加快了城镇和农村的双向流动。“推动要素自由流动,这是最重要的。不但是城市和农村的自由流动,城市与城市间,地区与地区间也是,这是三中全会中很多人没有读懂的一块内容。”陈建军认为,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前提是要素的自由流动。
????(文章来源:青年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