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乡镇企业局日前发布的全国休闲农业调查报告称,我国休闲农业人均消费水平为每人次87元。其中,旅游观光消费32元,农产品直销额42元,休闲农业收入一半以上来源靠农产品销售。
我国休闲旅游资源70%在农村,伴随新农村建设,道路、通讯、住宿、配套设施等休闲农业基础建设取得巨大进步,休闲农业总收入逐年递增,当前,有农家乐、休闲农庄、农业节庆等多种形态,其快速发展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新途径。
某种程度上,我国休闲农业仍是一种相对低水平的休闲消费。除了报告所揭示的收入结构问题以外,主要表现还有两方面:一是竞争同质化。一些休闲农业模式单一,同一地域的休闲农业项目大多缺乏创意和特色。以遍地开花的农家乐而言,其在经营数量上占绝对优势,但存在同质化竞争问题;二是管理人才缺乏,经营标准化程度低,难以满足不同类型的消费需求。
提升休闲农业水平,关键是要凸显其“三农”本色,以特色取胜。既要跟传统的城市景点旅游相区别,也要与简单销售地方农副特产相区别,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实现。
首先,休闲农业要强调“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发掘乡村文化特质、注重文化创意上下功夫,防止低水平的简单重复建设。乡村民俗文化是我国传统地域文化的依托,也是休闲农业得以特色立足的资源。针对目前休闲农业的区域同构和产品同质化问题,要加大乡土民俗文化整理和再加工力度,促进创意型休闲农业的发展。
休闲农业要综合开发产品和服务。在食用功能以外,可以把农产品打造成艺术品,提高其附加值。还可以开发一些体验式旅游项目,让城市消费者体验农事。北京大兴的西瓜、平谷的大桃都是特色产品。这两地在发展农家乐中,不仅有传统的采摘项目,消费者还可以现场参与玻璃西瓜、桃木工艺品的制作,这些依托地方特色优势农业资源而设计的农业旅游产品受到游客的欢迎。
其次,要拓宽休闲农业的经营主体,相信伴随更多投资主体进入休闲农业,资金、管理、人才的问题会逐步改善。休闲农业是一项融合一、二、三产业且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兼备的产业,最初也是依靠农民发展起来的,但如果单纯依靠农民自身来发展,不仅资金问题较难得到解决,而且规范化管理也难提上日程,客观上需要社会资本参与来解决农民个体经营的不足。因此,要引导从农户经营为主向农民和社会资本共同投资经营发展转变。
当前,社会资本进入休闲农业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休闲农业整体对资本和劳动力的吸引力并不差,要素的投入回报率并不低。数据显示,休闲农业的投资产值率达61%,利润回报率为19%。2010年,休闲农业全职从业人员人均劳动产值5.4万元,人均劳动利润1.6万元,是同期全国农业劳动力人均产值的2.75倍。因此,休闲农业将大有可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