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名纸简说
发布:2011-10-30 20:09:03 来源:哈尔滨百姓网-收集整理 浏览次 编辑:佚名
元,明,清以来,造纸原料及生产技术都有了很大突破和发展,出现了许多精品,成为可供人观赏珍藏的艺术品。
明代生产的"宣德贡笺",在制作技艺上较为湛。这种加工纸有许多品种,如五色粉笺,金花五色笺,五色大帘纸,磁青纸等。明代还仿制了唐代"薛涛笺"和宋代"金粟山 经笺"。这种仿制纸中加云母粉,纸面露出光亮耀眼的颗粒,这是明代人的创新。明代江苏苏州一带有一种洒金笺也名重一时。
清代以来仿制加工的纸品种更多,尤其康熙,乾隆年间(17-18世纪)的制品最为精细,且有传世纸品留存。乾隆年间仿制的"澄心堂纸",这种纸多为斗方式,纸质较厚,可分层揭开,多为彩色粉笺,还绘以泥金山水,花鸟等图案,纸上均有长方形隶书小朱印,印文为"乾隆年仿澄心堂纸",纸料为皮料。清仿"薛涛笺",是一种长方形粉红小笺,印有长方形小印,印文"薛涛笺",多用于信纸。乾隆年间又仿制"金粟 经纸",乾隆帝喜用此纸写字,又用此纸印《波罗蜜多心经》。有些内府的名画也用此纸做"引首",故宫博物院尚有保存。乾隆时期还仿制元代名纸"明仁殿纸",如"清仿明仁殿画如意纹粉蜡笺",纸上用泥金如意云纹,纸厚,表面平滑,纸质匀细,纤维束甚少,属桑皮纸。这种纸两面均有精细的加工,背面有黄粉加蜡,且以金片洒之,纸的正面右下角阳文"乾隆年仿明仁殿纸"隶书朱印。此纸为内府库 品,造价极高,有很高的工艺水平。清代除仿制古名纸外,还有一些创新的产品。如保存在故宫博物院内的"梅花玉版笺",纸为斗方式,皮纸,纸表加以粉蜡,再用泥金或泥银绘以冰梅图案,有方形"梅花玉版笺"朱印。这种纸创于清康熙年间,乾隆年间复制盛行,薄于仿明仁殿纸。
清代还新创"五色粉蜡笺"。这种粉蜡笺始于唐代,是以魏晋南北朝时的填粉和唐代的加蜡纸合二成一的加工纸,成为多层粘合的一种宣纸,具备粉纸及蜡纸的优点。底料的皮纸,施以粉加染蓝,白,粉红,淡绿,黄等五色。加蜡以手工捶轧砑光,称为"五色蜡笺"。有的在纸面上用胶粉施以细金银粉或金银箔,使之在彩色粉蜡笺上呈金银粉或金银箔的光彩,称"洒金银五色蜡笺";有原用泥金描绘山水,云龙,花鸟,折枝花等图案,称"描金五色蜡笺"。此纸防水强,表面光滑,透明度好,具有防虫蛀的功能,可以长久张挂。书写绘画后,墨色易凝聚在纸的表面,使书法黑亮如漆。由于制作精细价高,故多用于宫廷殿堂书写宜春贴子诗词,供补壁用或作书画手卷引首,室内屏风,多见于宫廷内府殿堂的书写匾额及壁贴等,民间很少流传。乾隆内府制作最精,也称"库蜡笺"。
明清以来还有一种新的加工纸,为砑花纸。纸料为上等较坚韧的皮纸,有厚有薄,图案多以山水,花鸟,鱼虫,龙凤,云纹或水纹,也有人物故事或文字。此纸透光一看,能显示一幅美丽的暗纹图画。故宫保存的"砑花蜡印故事笺",用的是细帘纹皮纸,纤维交结匀细,纸厚,色以土黄为多,纸上砑有《赤壁赋》,《卢仝烹茶》等人物故事图案的暗纹。绘画风格均受宫廷绘画的影响。纸的表面施粉,非常精细,很适于笔墨书写。此纸加工方法为加粉染色,再把画稿刻在硬模上,再以蜡砑纸,模上 示的花纹因压力作用而呈现光亮透明的画面。明清以来还制造罗纹纸,发笺,白云母笺,各色雕板印花壁纸等。纸的加工工艺创造了染色,加蜡,砑光,施粉,描金,洒金银和加矾胶等各种技术,人们以"片纸非容易,措手七十二"来形容工艺的繁杂及艰苦。
明清时期我国造纸业在各方面都达到了很高水平,安徽的"宣纸",江苏的"粉蜡笺",福建,浙江,陕西的"竹纸",均为当时著名品种,并流传到国外,为人类文化的发展和交流作出了很大贡献。
下面介绍几种明清时期的书画和习字用纸:
1、毛边纸,这是一种竹纸。明末江西出产竹纸,纸质细腻,托墨吸水性能好, 适宜于写字,又可用于印刷古籍。因明代大 书家毛晋嗜书如命,好用竹纸印刷书籍,曾到江西大量订购稍厚实的竹纸,并在纸边上盖一篆书"毛"字印章,人们习惯称这种纸为"毛边纸",并沿用至今。现在我国南方产竹的地方均有生产,以嫩竹作原料,用石灰沤烂发酵,捣碎成浆,再添加适当的黄色染料,不施胶,手工竹帘抄造而成。毛边纸质地细嫩,柔软,韧性好,略带蛋黄色,吸水性强,用于书写,印刷,容易吸干墨水,字迹经久不变。较重的毛边纸又称为"玉扣纸"。江西横江出产的仿毛边纸又称为"重纸"。现在有些地方如浙江一带用碱法制浆,在竹帘丝网的圆网造纸机上造出,称"机制毛边纸",这种纸的质地,外观与手工造的毛边纸均有较大差别。
2、元书纸,产于浙江省富阳县一带。用竹浆抄造。纸质较差,但吸水性好,呈蛋黄色。多用作小学生写大小楷毛笔字练习本,有时也用作农村糊窗纸和加工成卫生纸。
3、连史纸。又叫"连四纸","连泗纸",纸质较厚者又称为"海月纸"。原产于福建省邵武,以及闽北地区和江西省铅山县一带。采用嫩竹做原料,碱法蒸煮,漂白制浆,手工竹帘抄造。纸质薄而均匀,洁白如羊脂玉,书写图画均宜,多用来制作高级手工印刷品,如碑帖,信笺,扇面原纸等。相传是福建邵武连姓兄弟二人经过多年研制,精工抄造而成,因他们排行"老三","老四"而得名。
明代生产的"宣德贡笺",在制作技艺上较为湛。这种加工纸有许多品种,如五色粉笺,金花五色笺,五色大帘纸,磁青纸等。明代还仿制了唐代"薛涛笺"和宋代"金粟山 经笺"。这种仿制纸中加云母粉,纸面露出光亮耀眼的颗粒,这是明代人的创新。明代江苏苏州一带有一种洒金笺也名重一时。
清代以来仿制加工的纸品种更多,尤其康熙,乾隆年间(17-18世纪)的制品最为精细,且有传世纸品留存。乾隆年间仿制的"澄心堂纸",这种纸多为斗方式,纸质较厚,可分层揭开,多为彩色粉笺,还绘以泥金山水,花鸟等图案,纸上均有长方形隶书小朱印,印文为"乾隆年仿澄心堂纸",纸料为皮料。清仿"薛涛笺",是一种长方形粉红小笺,印有长方形小印,印文"薛涛笺",多用于信纸。乾隆年间又仿制"金粟 经纸",乾隆帝喜用此纸写字,又用此纸印《波罗蜜多心经》。有些内府的名画也用此纸做"引首",故宫博物院尚有保存。乾隆时期还仿制元代名纸"明仁殿纸",如"清仿明仁殿画如意纹粉蜡笺",纸上用泥金如意云纹,纸厚,表面平滑,纸质匀细,纤维束甚少,属桑皮纸。这种纸两面均有精细的加工,背面有黄粉加蜡,且以金片洒之,纸的正面右下角阳文"乾隆年仿明仁殿纸"隶书朱印。此纸为内府库 品,造价极高,有很高的工艺水平。清代除仿制古名纸外,还有一些创新的产品。如保存在故宫博物院内的"梅花玉版笺",纸为斗方式,皮纸,纸表加以粉蜡,再用泥金或泥银绘以冰梅图案,有方形"梅花玉版笺"朱印。这种纸创于清康熙年间,乾隆年间复制盛行,薄于仿明仁殿纸。
清代还新创"五色粉蜡笺"。这种粉蜡笺始于唐代,是以魏晋南北朝时的填粉和唐代的加蜡纸合二成一的加工纸,成为多层粘合的一种宣纸,具备粉纸及蜡纸的优点。底料的皮纸,施以粉加染蓝,白,粉红,淡绿,黄等五色。加蜡以手工捶轧砑光,称为"五色蜡笺"。有的在纸面上用胶粉施以细金银粉或金银箔,使之在彩色粉蜡笺上呈金银粉或金银箔的光彩,称"洒金银五色蜡笺";有原用泥金描绘山水,云龙,花鸟,折枝花等图案,称"描金五色蜡笺"。此纸防水强,表面光滑,透明度好,具有防虫蛀的功能,可以长久张挂。书写绘画后,墨色易凝聚在纸的表面,使书法黑亮如漆。由于制作精细价高,故多用于宫廷殿堂书写宜春贴子诗词,供补壁用或作书画手卷引首,室内屏风,多见于宫廷内府殿堂的书写匾额及壁贴等,民间很少流传。乾隆内府制作最精,也称"库蜡笺"。
明清以来还有一种新的加工纸,为砑花纸。纸料为上等较坚韧的皮纸,有厚有薄,图案多以山水,花鸟,鱼虫,龙凤,云纹或水纹,也有人物故事或文字。此纸透光一看,能显示一幅美丽的暗纹图画。故宫保存的"砑花蜡印故事笺",用的是细帘纹皮纸,纤维交结匀细,纸厚,色以土黄为多,纸上砑有《赤壁赋》,《卢仝烹茶》等人物故事图案的暗纹。绘画风格均受宫廷绘画的影响。纸的表面施粉,非常精细,很适于笔墨书写。此纸加工方法为加粉染色,再把画稿刻在硬模上,再以蜡砑纸,模上 示的花纹因压力作用而呈现光亮透明的画面。明清以来还制造罗纹纸,发笺,白云母笺,各色雕板印花壁纸等。纸的加工工艺创造了染色,加蜡,砑光,施粉,描金,洒金银和加矾胶等各种技术,人们以"片纸非容易,措手七十二"来形容工艺的繁杂及艰苦。
明清时期我国造纸业在各方面都达到了很高水平,安徽的"宣纸",江苏的"粉蜡笺",福建,浙江,陕西的"竹纸",均为当时著名品种,并流传到国外,为人类文化的发展和交流作出了很大贡献。
下面介绍几种明清时期的书画和习字用纸:
1、毛边纸,这是一种竹纸。明末江西出产竹纸,纸质细腻,托墨吸水性能好, 适宜于写字,又可用于印刷古籍。因明代大 书家毛晋嗜书如命,好用竹纸印刷书籍,曾到江西大量订购稍厚实的竹纸,并在纸边上盖一篆书"毛"字印章,人们习惯称这种纸为"毛边纸",并沿用至今。现在我国南方产竹的地方均有生产,以嫩竹作原料,用石灰沤烂发酵,捣碎成浆,再添加适当的黄色染料,不施胶,手工竹帘抄造而成。毛边纸质地细嫩,柔软,韧性好,略带蛋黄色,吸水性强,用于书写,印刷,容易吸干墨水,字迹经久不变。较重的毛边纸又称为"玉扣纸"。江西横江出产的仿毛边纸又称为"重纸"。现在有些地方如浙江一带用碱法制浆,在竹帘丝网的圆网造纸机上造出,称"机制毛边纸",这种纸的质地,外观与手工造的毛边纸均有较大差别。
2、元书纸,产于浙江省富阳县一带。用竹浆抄造。纸质较差,但吸水性好,呈蛋黄色。多用作小学生写大小楷毛笔字练习本,有时也用作农村糊窗纸和加工成卫生纸。
3、连史纸。又叫"连四纸","连泗纸",纸质较厚者又称为"海月纸"。原产于福建省邵武,以及闽北地区和江西省铅山县一带。采用嫩竹做原料,碱法蒸煮,漂白制浆,手工竹帘抄造。纸质薄而均匀,洁白如羊脂玉,书写图画均宜,多用来制作高级手工印刷品,如碑帖,信笺,扇面原纸等。相传是福建邵武连姓兄弟二人经过多年研制,精工抄造而成,因他们排行"老三","老四"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