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评金农款识的“金星龙尾砚”

发布:2011-10-30 20:08:25  来源:哈尔滨百姓网-收集整理  浏览次  编辑:佚名

    一方随形石砚。砚长21厘米,砚宽10厘米,砚厚约2厘米,石质细腻温润,布满了纤细的丝纹和点点金星。可以看出它原是一块子料,砚工为保持其天造之美,采用薄意浮雕的手法,巧妙利用原有的石型雕刻出砚额、砚池和砚堂。若将砚台竖起,全砚恰似一座高山:砚额便是高的峰峦,但见山高林密,古木参天,茅屋草堂,掩映其间,宛若仙境;山腰则是飞瀑山泉,危崖临流,一处弯月深潭,刚好作为砚池;而山脚下却又是另外一番景象,此处烟波浩淼,水天一色,日月倒映其间,星光水下闪烁,叫人不觉心旷神怡,挽袖挥毫,这便是砚堂的所在。我沉浸在砚山中,被这神来之笔所陶醉,不觉暗赞道:“好砚,好砚”一旁的老郭诧异地看着我不解地问:“什么好砚﹖”我解释道:“这就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歙砚中的上品‘金星龙尾砚'。”

    苏东坡曾赞美龙尾砚:“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瓜肤而谷理,金声而玉德。厚而坚、朴而重。”

    据《新安志》记载:“龙尾山婺源东南,开元中猎人叶氏逐兽至长城,见叠石莹洁,携归刊成砚,温润过端溪,持献令,令访匠琢为砚。南唐元宗时,歙守献砚,荐工李少微擢砚官。”从此,歙石的采掘,由民间转变为官方有组织的开采。

    由于歙石禁绝了私人开采,故石中名品便更显得珍贵与神秘,至后主李煜时龙尾砚己成为国之重宝。宋人唐询在其《砚录》中称:李煜“留意笔札,所用澄心堂纸,李廷圭墨、龙尾砚石,三者为天下冠。”

    至宋时,歙砚名品即已绝迹。此后所出歙砚则多为劣品或出自于附近岩溪中的冒充者。如龙尾山附近的玉山所产之石,就是伪充品之一。据说李后主所用号为天下之冠的龙尾砚,其长也不过尺许。

    而郭先生的这只龙尾砚虽长不满一尺,却也达到了七寸2l厘米 ,也称得上是弥足珍贵。听得我的话,老郭欣喜若狂,他将砚台翻过身来说:“这背面还有字呢”原来在砚台的背面还凿有一条长约10厘米的凹槽。槽内刻有篆书“子子孙孙永宝”,边上还有“金农”二字篆书刻款。

    金农1687—1764 ,清代著名书画家,直到50岁后方才正式作画,由于他原本精通书法,且文学修养极深,加上游历中的耳闻目睹,所以涉笔即古,脱尽时习。

    俗话说:“名以物传,物以名贵”。古来文人墨客多喜欢在其所爱之物上题款留铭,这件古砚也不例外,问题是必须弄清铭文的真伪。

    我们知道金农最得意的字体为“漆书”,凡是其佳作上的题款几乎皆用“漆书”,相反至今尚未发现一方金农的篆书印章或其篆书刻款。但奇怪的是古砚上的金农款识却为篆书,我们不能否认,金农也会写篆书,但可以肯定的是,金农决不会用自己并不出众的篆书去为自己的传家之宝题字刻款;其二,从砚台的铭文内容来看也存在疑问。其刻款为“子子孙孙永宝”,意思是说:这样的宝物一定要子子孙孙永远珍藏。然而题刻这样的内容,最起码的条件是自己要有子孙,可据金农的生平考证,他仅有女儿并无子嗣。在封建社会时期,没有儿子是对不起祖宗的大事,常言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金农当时也无法摆脱这种意识。由于没有子嗣,金农一直不愿回归故乡,中年后干脆落脚扬州,居住于西方寺、三祝庵等古刹之中,常年与僧佛为伴,怎么可能在自己的藏砚上题刻“子子孙孙永宝”的铭文呢?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但可以断定此砚款决非出自金农之手,而且可以断言伪款者对金农的生平知之甚少。其伪款的目的可能是想进一步提高古砚的身价,但他却“画蛇添足”,反而给这件原本珍贵的古“金星龙尾砚”蒙上了瑕疵。好在瑕不掩瑜,是金子终归闪光,它让我们在认识了一件历史珍宝的同时,又获得了一次识别伪款的机会。

相关文章

哈尔滨百姓网推广链接[一]
哈尔滨百姓网推广链接[二]
关于我们 | 广告投放 | 用户帮助 | 用户注册 | 留言反馈 | 网站建设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Reserved 2008-2009 0451bx.cn 哈尔滨百姓网 版权所有
黑ICP备08101926号  我要啦免费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