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类产品价格的一路飙升把9月份的CPI推到了23个月以来的新高。为抑制通胀预期,央行34个月来首度加息,国家也于近期连续抛储,但是在持续泛滥的流动性推动下,农产品价格依然如脱缰野马,毫无回头之势。
农产品市场“涨易跌难”
最近一波农产品涨价潮源起棉花、糖与大豆油价格的一路蹿红。领涨者当属此前并无太多新闻的棉花市场。今年下半年以来,棉花价格呈现涨势。10月19日,中国棉花价格指数达24526元/吨,与9月初相比大涨35%,同比涨幅则超过80%。
与此同时,食糖市场一路猛追。国庆节后,国内食糖价格创出历史新高,食糖批发价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达70%。目前,全国食糖现货价格指数已突破6000元/吨大关,创历史纪录。
上游原料受制于人的大豆油市场同样波澜起伏。10月初,进口大豆价格连续3个月上涨的势头开始真正传导至下游产品。食用油零售价的平稳局面可能会从近日打破,部分超市表示将陆续调整食用油零售价格,消费者开始纷纷出现“囤油”现象。
仔细梳理不难发现,除了大豆油市场上涨的主因属“输入性涨价”,棉花与食糖市场的涨价原因如出一辙,都是源于原产地种植面积减少、极端天气影响、人力成本增加及炒作因素。
那么,在经过市场自身调节与国家调控之后,此类农产品的价格有可能回到涨价之前吗?也许梳理一下上一波农产品涨价的路线图或许能从中找到答案。
就在今年5月初,中国商报记者曾连续报道过“大蒜”、“生姜”与“绿豆”掀起的一波涨价潮。彼时,性属“清热败火”的绿豆短短半月售价涨幅高达300%,巅峰时售价达19.2元/公斤。而大蒜与生姜最高价位则高达8元/500克和7元/500克。而在这一波涨幅之前,这三类农产品的零售价格分别为3.5元、1.5元与2元。
记者于近期对这三类农产品进行了回访。9月底以来,随着新姜陆续上市,全国生姜价格出现下降,累计降幅为0.9%。与此同时,大蒜价格涨势也已基本停止,目前价格较10月初下降了0.5%。尽管如此,大蒜与生姜的每500克的零售价都还在6元左右的高位徘徊,远远高出涨价前两三元的水平。绿豆市场同样如此,与涨价前每500克3元的低价相比,涨幅仍高达百分之百。
基于以上事实,不难得出这样的判断,今年以来国内农产品市场呈现出“涨易跌难”的特征,前期涨幅过大的农产品在经过市场自身与政府的政策调控以后出现“止涨”或者短暂性下跌的趋势,但经过调整的价格仍然很难回到涨价前的水平。而如果要回到涨价前的水平,则需要供求关系再一次的真正平衡,而受制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一点似乎很难做到。这也意味着,中国农产品市场在开始逐步地告别低价时代,步入高价区间位。
涨价是理性的价值回归
“跟工业品相比,中国农产品价格长期以来一直处于被低估地位。涨价是其价值的一种理性回归。”社科院农政信息研究中心研究员魏裕如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给出了第一看法。
他认为,在整个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进程中,我国劳动力和资本加快向城市流动。农村地区的生产资源相对投入较少,这就需要对农民进行补偿来弥补由于我国生产要素流动不均衡导致的空缺。而采用农产品价格上涨的方式就是对农民最好的补偿方式。
魏裕如进一步认为,从中长期看,除去上述因素之外,在收入倍增拉升必需品价格和人均农业资源稀缺的大背景下,中国今后也必将逐步进入高价农产品时代。
他告诉记者,涨价的背后实际是“谷贱伤农”悲剧的集中性爆发。“南方不少农民本来应该种植三季,包括两季水稻和一季小麦,但现在因为收益低基本上都改成一季,在单产没有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供应紧张问题也就在所难免。同时,对于完全市场定价的小品种而言,农民种植基本上滞后于价格周期,利益无法得到保障,丰收年价低,歉收年价高却无货。”
不难看出,不管是农产品生产者的利益诉求还是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抑或日趋紧张的土地资源环境都给了中国农产品市场一个涨价的理由。那么,国内农产品价格的集体上涨行情演绎到什么程度才算合理?国内农产品市场会这么一直涨下去吗?
纵观西方及东南亚各国工业和城镇化的历程,食品价格将持续上涨到农民工出来打工的收益和在家里养猪种地取得的收益相互平衡时,农产品价格才会趋于稳定。但就目前来看,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东南沿海农民的种地人均年收入大概在12000元左右,而当地农民工外出打工收入在20000余元人民币。由此可见,农产品的涨价还有余地,上涨势头才刚刚开始。
应让低收入者可以承受
虽然国内农产品价格的上涨是一个长期趋势,不可逆转。但这种涨势必然影响到城市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生活。为此,政府需要把价格涨幅控制在低收入群体能承受的范围之内。
值得一提的是,在已经过去的这一周,国家采取了抛售国储油、国储糖的一系列举措。为了平抑近期小幅上涨的食用油价格,20日国家粮油中心在网上竞价销售30万吨国家临储食用油,这是今年以来国家首次在市场上大规模投放储备食用油。不单单是食用油,10月15日,40016吨储备棉花入市。10月24日,国家发改委、商务部、财政部又投放了21万吨储备糖。
社科院农政信息研究中心研究员魏裕如表示,国家的种种举措对于抑制通胀压力将有明显的作用。“政府调控是四两拨千斤的过程,因为决定市场价格的不是总量,而是边际量,如果市场供应多了,哪怕是多一点点只要是供大于求价格都会下来。所以,政府利用储备与边际量来平抑市场是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的。”
对于应对农产品涨价更长远的将来,魏裕如给出了这样的建议:首先,可以继续加大对储备的利用,包括油、肉、食糖、棉花这些大宗商品来平抑市场,价格上涨时可以投放一部分储备保证市场供应,这样一来,价格不至于上涨得过于离谱。
其次,从更深的层次来看,农产品涨价具备其合理性,政府应该通过增加对居民特别是低收入居民的补贴,比如说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发放临时价格补贴等等举措。让这种涨价最小限度影响到中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海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