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保险公司的“产说会”即“产品说明会”,目的是促销保险产品,通常以“客户联谊会”等不同名目出现。在高档饭店的宴会厅内,免费赠送礼品、许下收益承诺、营造从众氛围等种种营销手段织成一张无形的网,使陷入其中的保险消费者购买了自己并不需要的产品,甚至以“先交费后给合同”等方式坑蒙消费者。业内人士提示,消费者应对“产说会”及各色保险销售误导提高警惕,不要轻信口头承诺,注意保留证据、核对合同,不给销售误导留机会。
承诺红利2000元 实际到手仅600元
2011年初,市民刘先生接到某保险公司哈尔滨分公司工作人员的电话,邀请他参加该公司在南岗区某高档酒店举行的“产品推介会”。
他回忆说,在会上,“讲师”不断说服到场的几十名中老年人购买一款带有“福禄”、“分红”字样的保险产品,“还当众说明,这是一款纯理财产品,不仅收益优于银行理财,还附加了保障功能。”
看到不断有人当场签下保险合同,刘先生也向一名保险公司经理咨询产品实际收益。在刘先生提供身份、年龄等信息后,该经理按连续缴费3年、每年缴10万余元保费的标准,为刘先生出具了一张“红利演示表”。该经理指着带有“假定红利”字样的一栏数字对刘先生承诺:“红利只会比这个高,不会比这个低。”在这一栏中,对应投保第一年后的数字是2000余元,第二年则为5000余元,第三年则超过8000元。刘先生说,按其承诺,这款产品每年可产生约3%的利息,还算合适。他按要求到保险公司支付了10万余元的首年保费。
然而,保险公司的红利承诺并没兑现。到2012年初,刘先生得到的周年红利仅为600余元;今年初,红利为1000余元。到手红利的总和仅相当于“承诺值”的四分之一,远不及定期存款利率。
刘先生多次到该保险公司要求兑现承诺,对方承认员工对他有过关于产品收益的口头承诺,但补发红利的要求一直被他们以“需要请示总公司”为由敷衍。
保险“产说会”上 精心营造签单气氛
据保险业内人士透露,“产说会”通常在年初、季度末等冲业绩时段密集举行。“能说、有能力的人都会被抽调来组织产说会,用最小的投入换取尽可能多的客户签单。”
“我家业务员不行,没别人家‘敢说'”,我省某保险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组织好“产说会”很有“学问”。为了促使客户签单,会前要事先筛选、邀约成交几率大的客户;会上要赠客户礼品使其不好意思拒绝推销;会后还要致电未签单客户“追踪”。
“产说会”期间,保险公司员工要全程突出会议的高规格和产品的高品位,先让客户“飘”起来;然后由讲师或主持人配合视频、音效,营造出浓烈的成交氛围,使客户易冲动,并产生“贪便宜”情绪和从众心理。在气氛最高涨时,经理和讲师就会适时“为到会嘉宾开通特别绿色通道”,促使客户签单、缴费购买保险。
在业内人士看来,在“产说会”上对客户说“我是优秀员工,公司给我3个特别优惠名额”一类的谎言,甚至承诺很难实现的收益率均属“营造氛围”,“只要没落到纸上,就不算是欺骗。”更有甚者,有的组织者在“产说会”上用“托儿”,以老客户身份发表感想、带动签单。
不过,组织者们也有心虚的时候。一名刚主持过“产说会”的讲师对记者说,“刚才有个女的用相机一直拍我,我以为她在录,心想完了,要是保监会的可咋整。”
“投保须知”字很小 时隐时现暗藏猫腻
黑龙江保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监管部门对保险公司的口头虚假承诺很难处罚。“为保护自己的权益,保险消费者在‘产说会'现场应尽量多用智能手机等便携设备,保留业务员口头承诺的录音、录像,一旦投保后发生纠纷,对消费者的处境会有利。”
业内人士表示,除不轻信口头承诺外,保险消费者还要亲自查看、签署投保单、保险合同。记者在该人士提供的个人保险投保单上看到,投保单上方有字体极小的数条“投保须知”,其中一条是,“一切与本投保单各项内容及保险条款相违背或增减的销售人员说明及解释均属无效,一切告知均以书面为准。”他说,多数“产说会”上,业务员担心客户看到此类提示后在签单的最后一刻“反悔”,往往向客户询问个人信息,再回保险公司替客户签字、填表。保险消费者看到保险合同时,通常是缴费半个月后,早已错过了可全额退保的10天“犹豫期”。签单前,消费者一定要向业务员索要合同,亲自细看全部文字,再填保单、签合同。
根据规定,“各省级分公司或授权的中心支公司应妥善保存产品说明会的备案资料,且保存时间不得少于5年。”备案材料中包括“产说会”全程录像的声像资料,且不得剪接编辑。业内人士提示,在消费者受到保险公司“产说会”误导,且未能保留现场证据的情况下,可向保险公司的上级分公司投诉,并要求出示“产说会”全程录像,查找对消费者有利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