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为一件事打电话反复沟通。
帮邻居整理资料。
1996年10月19日,哈尔滨日报社会时空“奇人异事”栏目曾以《高墙里出了个作家》为题,报道过一位奇人——省松滨监狱的管教赵清源。当年他一边从事监狱犯人的管理工作,一边进行文学创作,写出了多篇小说和报告文学。
赵清源的故事曾被很多人熟知,17年过去了,当年那名监狱管教已年过七旬,他现在的生活什么样?本周,记者联系到了71岁的赵清源老人,听他讲述晚年行侠仗义、替人打抱不平的故事。
71岁的赵清源有一副热心肠,爱管闲事,爱打抱不平,此生最见不得的事儿就是看到有人受欺负。退休后,他除了文学创作,最大的爱好就是替人“出头”,该他管不该他管的事儿,他全包了;熟人的事儿他上火,陌生人的事儿他也操心。退休11年来,他分文不取替人“讨公道”,解决了一件又一件难事。
周四,记者拨通了赵老的手机时,他正在太平公园里跟一群老人拉二胡。得知记者的采访意图,赵老高兴地说:“来吧,随时欢迎。”
旧闻
回顾高墙里出了个作家
17年前,高墙电网的省松滨监狱管教干部里有位作家,他在工作环境里接触的都是犯人,却还在编织着自己的文学梦。
1996年,哈尔滨日报社会时空栏目报道了一位“奇人”:在高墙电网的省松滨监狱管教干部里,有位作家赵清源。当时他52岁,是全省监狱系统唯一一位省作家协会会员。中专没毕业的文化程度,却搞起高级脑力劳动——创作。“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今中外的名著,赵清源一本本看了,而且边看边写,写他自己的“大部头”。每一篇小说在打草稿时,赵清源就挖空心思,寻找最佳语言感觉;成篇后,再像女人绣花一样修改、润色。赵清源把主业和副业“掰扯”得很清,虽然对创作这么痴迷,但在监狱管理工作中,老赵却从没请过一次创作假,上班绝没有过迟到早退,多次被监狱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业务能手。
当年,他的作品一“制造”出来,马上就投给报刊编辑部,有300多篇作品在全国各地的报刊、电台发表,其中一篇《捞马》还入选了《小说月报》。
记者
探访爱管闲事儿的“名人”
赵清源性格耿直,对于那些十分棘手的难题从来不打怵,因为他坚信,不管哪个单位,哪个部门,都得讲理。
记者来到太平大街绿化小区赵清源老人家中时,正是晌午,三十几摄氏度的高温,太阳火辣辣地烤着大地。赵清源老人顶着烈日早早地等在小区门口。与赵老进了小区一同向他家走时,院里的很多居民见到赵清源都热情地打招呼,楼下食杂店的店主、院子阴凉处打扑克的老人们更是拉着他家常里短地唠上几句。记者明显感觉到,赵老在小区里是个“名人”。
提起“名人”这个词儿,赵老也没谦虚:“我们小区的邻居们,有点啥事儿都爱跟我反映,让我帮他们‘出头',时间长了,大家都认识我,也信得过我,算是个‘名人'吧。”
2000年退休后,赵老有时间了,把助人的“爱好”发扬光大。只要是听说谁遇到了难事儿,不管是认识的,不认识的,他都会热心帮忙。这些难事涉及到很多单位,有医院、学校,甚至是政府部门,有的人找了很长时间,联系过很多次,始终无法解决。可赵清源对于这些十分棘手的难题却从来不打怵,因为他坚信,不管哪个部门,都得讲理,只要咱们有理,总会有解决的办法。
当“帮人”成为一种生活常态
赵清源常说,很多人遇到不公平的事时,不知道该怎样替自己讨回公道。其实他也没有任何特权,就是一点,爱较真儿,凡事非要弄个明白不可。
2010年,赵清源无意中听儿子说,他有一位同学的妈妈是双城市一位农民,家里的土地被一家房地产开发商给占了,失去生活来源,对方却不给她任何补偿。这本是父子俩饭后唠的一段“闲嗑”,没想到,赵清源却认真上了:“天下还有这样欺负人的事儿?我必须管。”随后,他给儿子同学的妈妈打电话,认真详细地了解了事情的整个经过。当听到同学的妈妈“控诉”曾多次找到开发商,对方却以“找不到赔偿标准的文件”为由多次推脱时,赵老更加气愤了:“你放心,这事儿我管定了!还就不信了,没个说理的地方?”随后,他查阅了很多关于占用农民耕地的补偿资料,结合这些例子给当地领导和相关部门写信、打电话反映情况。见对方没有立即回复,赵老又不厌其烦地一次一次与对方沟通,一个月后,占地开发商迫于压力,终于妥协了,赔给那位同学的妈妈3万元钱。拿到赔偿款的当天,那位同学的妈妈拿着钱找到赵清源,非要给他一些作为感谢,被赵清源推了出去:“这是你应该得到的,我只是帮忙反映情况,咋能要钱呢!”
去年,赵清源老伴的一位好朋友到他家来串门,闲聊时得知,她是我市一家企业的退休职工,几个月前单位无故将她的工资停发了。她多次找单位协调,也没有答复。听说赵清源很“善于”沟通,请他帮忙看能不能找回工资。赵清源听后只说了一句话:“这事儿必须得整个明白。”他坐在电脑前,让老伴的朋友口述,他自己敲字,很快打出了一份情况说明。拿着这份材料,他陪着那位朋友找到该企业领导。企业领导起初百般推诿,赵清源一听就来气了:“跟你说,这事儿我管到底了,如果不能解决我会一直找下去。”随后,他又拿着停发工资的材料,找到该企业的上级主管部门反映情况。由于赵清源多次沟通,据理力争,一个月后,企业终于为那位职工补发了四个月的工资。
赵老帮助人的例子太多了:在公园晨练认识的孙某,与儿子办理房产过户时,单位房产科无故阻碍,他替孙某找到房产住宅局,最终得以圆满解决;一名建国前参加工作的退休老警察,只按退休待遇,没享受到离休政策,赵老帮他多方联系,有了比较满意的结果;一位老朋友的女儿得了癌症,单位却不按政策给她报销医疗费,赵老仗义“出手”,几番交涉,单位“乖乖”地给报销了;巴彦县一位农民在村里二次分地时,少分给他两亩地,受了经济损失,赵老帮他找到县委反映情况,最终得到补偿款……11年来,赵清源帮助过的人数不胜数,他自己也没有详细统计过,但每逢过年过节,那些受过他帮助的人打来电话或发来短信,让他觉得很温暖。
“有难事儿找老赵头儿”
赵清源与各单位、各部门沟通的法宝是“谈”,他总说,香港都“谈”回来了,没有啥事是谈不成的。
在道外区太平大街绿化小区,“有难事儿找老赵头儿”成了很多居民的口头禅,因为他们知道,那个个头儿不高、说话铿锵有力的老头儿,是他们的“主心骨”。
2005年,赵清源居住的小区要成立业主委员会,赵老因为爱管闲事,善于沟通,被大家一致推选为业主委员会的主任。物业公司与小区业主之间,似乎总是存在这样那样的矛盾。“赵主任”上任后,很快成为物业与业主之间的“纽带”。物业公司对赵老挺信服,因为他客观、中立,“帮理不帮亲”。有的业主不交物业费,赵清源表态:先要把物业费交上再谈其他的事情,如果对物业服务有不满,费用可以商量减免,但不交费是不对的。
小区里一位居民因为自行车丢了,心里对物业公司有怨言,不交纳物业费。赵老把这位居民和物业公司找到一起,双方坐下来“谈”,一人让一步,物业给减免了部分物业费,居民心里舒服了,也同意交费了。去年,小区一位三楼的住户找到赵清源,反映他家旁边外侧墙上的水漏子断了一截,下水直接冲墙体,怕时间长了有危险。赵清源立即与物业公司沟通,第二天,物业部门就在断的水漏上接了一根水管,问题立马解决了。就这样,时间长了,居民们有个大事小情都喜欢找赵清源唠唠,他对帮人解决困难乐此不疲。
采访结束时,记者询问赵清源的老伴,赵老总是这样帮别人家的事忙乎,你和家人生气不?老伴笑了,生啥气,能帮就帮一把,都习惯了。
赵清源说,他71岁了,身子骨挺硬朗,只要有能力,还会继续无偿地帮助别人。但是社会上不公平的事情,不是靠他一个人微薄的力量能够帮得过来,还是希望相关部门和制度更完善,让老百姓少点难心事,多点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