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影视作品是怎么拍出来的?演员这份职业如何“苦逼”?本周,记者深入电视剧《零下三十八度》剧组,对影像背后的故事进行揭秘。
周四,在道外区南二和南三道街的中华巴洛克建筑保护区,电视剧《零下三十八度》正进行紧张的后期拍摄。置身其中,仿佛穿越到上世纪30年代的哈尔滨。丝绸庄、典当行、标记着各种俄文的商铺分列街道两侧,而有意摆放好位置的消防车、老爷车、面包车,都是为影视拍摄专用的。据剧组人员介绍,他们每天从下午一两点钟开始拍,在片场泡十来个小时那是常事,前一天他们就一直拍到凌晨五点,预计四五天后全剧就要杀青。
冷、苦、乱,是片场留给记者最深刻的印象。
季节虽是初春,但本周的哈尔滨还带着残留的寒意,到了夜晚尤甚,温度还是零下二十来摄氏度。在片场,所有的演职人员都穿着厚厚的棉衣棉裤。冻透了的演员就跑到屋子里暖和暖和,可屋里也好不到哪儿去,即使把手紧紧贴住暖气片,也还是缓不过来。热茶是很好的御寒工具,熬得太晚还能提神,可喝多了就得跑洗手间。后来,记者惊讶地发现,整个巴洛克大街就属洗手间温度还可以,但那里实在不是取暖的好地方。姜凯阳导演看到记者不停跺脚的痛苦样子,笑着说,这不算啥,前几天那才叫冷呢。
因为当天的夜场戏大多是男一号于和伟的戏份,所以没有看到太多的明星面孔,反而是众多群众演员令记者印象深刻。看上去,这些群众演员都很有经验,因为知道戏要拍很长时间,他们都抓紧时间休息,有的靠在楼梯上打盹,屁股底下只垫着一个薄薄的纸壳,有的扶着道具,站着就能睡着。一听到指令,他们马上“噌”地站起来就能入戏。据片场的工作人员介绍,他们的待遇并不高,每天只能拿到60元到80元,但这些人的敬业精神丝毫不打折扣。
当天的拍摄进度很快,频率也很密集,经常要不停地进行布景,片场显得很混乱,剧组人员经常要一路小跑,还要大喊相互照应着。记者看到,除了现场架设的两个机位,有四五个人在紧张地铺设轨道。在用几块三角木把轨道固定好后,他们再把大摇臂和数字摄影机架设在轨道车上,并来回走几趟,在不同的位置上捕捉镜头。同时,为了不让现场的灯光太刺眼,几个剧组人员抬着两个幕布进行遮挡,这可以起到补光的作用,让光线看上去更柔和。
在一切都准备就绪后,现场突然安静下来。所有人都把手机设置为静音或者干脆直接关掉,连一声咳嗽都不准有。每拍完一个分镜头,场记手中的对讲机就会传来姜导的指令:“过了,过了”,或者“这条再重来一遍。”有的时候,姜导还要出来亲自对演员表演不到位的地方进行指导。
姜导的工作地点在室内的监视器旁边,在他面前的桌子上摆着两台监视器,监视器的屏幕上传来的画面,是从现场的另一台数字摄像头传回来的实时闭路电视信号。这里相当于指挥所,姜导看着画面,要随时通过对讲机发出指令,对那些过了的条数,他还要用一支绿笔在通告单上进行涂抹。就是这样,看似繁杂混乱的拍摄场面,实际非常有秩序,才形成了我们在屏幕上看到的连续流畅的画面。
走出片场,时间已经到了午夜。演员们疲惫的身影三三两两地逐渐淹没在夜色里,演员这份职业看似风光,实际非常苦非常苦——真是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