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昨天,本报人物特稿《“扛”起妈妈上大学》一经见报,立刻引发强烈社会反响。黑龙江工程学院第一时间联系本报表示,全校师生从昨早开始组织捐款,校方也计划为小双争取更多的补助政策,帮助小双尽快渡过难关;很多热心市民表示,希望通过本报向小双捐款、捐物;龙江孝女的真情故事在网络上同样被广为转发,微博网友亲切地称小双为“发条女孩”。
市民 捐款捐衣,“尽量不打扰到她”
从昨天早上开始,本报编辑部热线不断。不少热心市民纷纷表示,看到报道之后非常感动,迫切想要帮助小双,但考虑到孩子的自尊心,希望通过本报向小双捐款捐衣,且尽量不打扰到孩子正常的学习生活。
50岁的下岗职工张女士知道小双学习忙,不便打扰她学习,决定到小双打工的小餐馆去看望她;批发市场个体户王女士的女儿跟小双年龄相仿,她希望能为小双多捐些衣物;肇东市民陈女士告诉记者,自己的女儿刚刚大学毕业,正好和小双差不多高,她早已打包好衣服和鞋子,随时能给小双送去……
昨天一早,已经有不少好心人拿着报纸找到学校并留下联系方式,表示如果小双有什么生活需要,一定第一时间告诉他们。中午,几位热心阿姨来到小双打工的小饭馆看望小双,并在那里用餐,支持她的工作。一位热心阿姨还坚持塞给小双1000元钱。
网络 全国各大门户网站纷纷转载
昨天,新华网、黑龙江新闻网、新浪网、腾讯网等全国各大门户网站纷纷转载本报的报道;本报官方微博同时在新浪和腾讯官方微博推出报道链接后,立即得到“哈尔滨发布”等官方微博的密切关注。
在腾讯官方微博,该条微博的阅读量高达2.2万次,网友积极转发并亲切地称小双为“发条女孩”,大家说:“这个社会需要这么能干的女孩、坚强的女孩、有骨气的女孩……”“相比小双,我们多幸福,也多不懂事。”“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总是千差万别。这样的女孩,大家应该给予鼓励,百善孝为先。”“相信自己,你一定可以的,渡过难关就一定会‘重生',很佩服你!”……
不少网友干脆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请帮我转告小双,她要有困难,可以打电话给我……”留言的网友中,还有小双的初中、高中和大学同学。他们纷纷发出鼓励:“老苏,三班会是你永远的港湾”“加油,你的妈妈是咱们大家的!”
校方 安排学生党员照料小双母亲
黑龙江工程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工程管理系大一学生苏玉双将瘫痪在床、意识模糊的母亲从老家一路背到哈尔滨,边求学、打工边照料母亲的事迹一经见报,立即引起黑龙江工程学院相关领导的高度重视。校方表示,去年苏玉双刚入学时学校已将她列入特困生行列,并为她争取到三等贫困助学金;去年末,小双为照顾病情恶化的母亲,请假一个月,学院师生积极帮她备战期末考试,使她各科成绩全部通过。
昨天,全校师生读到《新晚报》的报道后立刻自发组织捐款,校方也号召全校师生向小双学习。校方制订了对小双的帮扶方案:学校党员服务站每天派一名学生党员去照顾小双的母亲;各专业课老师对小双进行一帮一辅导,帮她提高学习成绩以争取到奖学金;除了申请更多助学金,学校下学期将帮她申请助学贷款,解决学费;并帮她尽快联系社会资助;心理咨询教师也将定期为小双提供精神减压等帮助。
小双 我会坚持下去,就像以前一样
昨天,苏玉双的课排满了一整天。17时,记者联系到了小双。她告诉记者,从早上开始,她的电话始终响个不停,不少陌生人表示要来看望她,还鼓励她一定要坚强挺下去。特别令她感到意外的是,很多高中老师和同学也打来电话关心她。上课前,辅导员告诉她,学校领导正计划去看望她的妈妈。
坚强的小双,通话中再度哽咽:“姐,你们是怎么写的啊?这些故事都是我经历过的,可是我看完了报道,怎么这么想哭呢……你放心,我会坚持下去的,就像以前一样!”
这一天,不断有好心人打来电话,尽管多多少少影响到了小双正常的学习生活,但她还是充满感恩。“我现在心里更踏实了,有这么多好人关心着我……姐,先不和你说了,我得去打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