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在人们眼中,击剑是很神秘的项目。据了解,目前在哈尔滨练习击剑的仅有300多人。而在北京,仅仅一个击剑俱乐部,会员就有7000人。本周,本刊记者采访了哈尔滨击剑名将张英,她是中国第一位亚洲女子个人重剑冠军,张英向我们展示了她精彩的击剑人生。
最难舍:击剑情缘
我敢打赌,你一定没有见过像张英这么能沉下姿态的体育名将。她头上顶着冠军光环,神色如常,和我的距离也如常。
和重剑名将张英约定的采访地点是在位于欧洲新城附近的迦南美地运动城。因为地形不熟,本刊记者一行两人足足晚到了40分钟。但张英脸上没有愠色。她就坐在那里,轻饮着白水,回忆的思绪也如流水般清澈。话音起处,周围健身人的叫嚷和蹦跳的噪杂声,都不能侵扰到她逐渐深入的内心世界。
我们谈话的位置偏隅一角,但还是有不少击剑爱好者上前和张英打招呼,并尊敬地叫她张教练。张英笑着说,自己的执教生涯开始很早——1994年,张英被任命为黑龙江省击剑队重剑组教练兼运动员,1998年破格晋升为中级教练,2005年正式做专职教练。18年来,她已亲手调教出6名国家级运动员。由于成绩斐然,2011年,张英应美国路易斯维尔击剑俱乐部特邀去交流访问并执教。短短两个月,她的两个华裔徒弟杰森和乔纳森进步非常快。尤其是杰森,一举从C级跨入A级,并在2012年6月举行的全美击剑比赛中,顺利进入14岁-16岁组前八名,并获得代表美国队参加世界杯青少年击剑比赛的资格。
在本刊摄影记者进行拍照时,早已穿戴好全套行头的张英令人眼前一亮。虽然年龄不比年轻人,但张英的面容依然俊俏靓丽,岁月在她面前只能留下愧色。尤其她执剑跨步的样子,仍有当年驰骋剑台的英姿。“美女如玉剑如虹”,本刊记者本能地从嘴里蹦出这么一句。看到我们惊讶的模样,张英坦言,她一直都没有放下击剑。一周两次,她都会到击剑馆和老队友们过招,有时也义务为学击剑的孩子们指点两下。毕竟干击剑二三十年,那份情缘不是说放下就能放下的。
最骄傲:亚洲夺冠
时间在流逝,但谈起击剑,张英的语速穿梭得好像比秒针还快。当你面对这样一个人,当她倾诉自己熟悉的往事,你们之间的距离,将会由平行变成交叉,到精彩处,甚至会重叠成一个点。
张英想起了很多,她的角色也从被采访者变成了倾诉者。她回忆起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自己是哈尔滨的第85棒火炬手,在她不远处就是“烧鸡大王”焦裕昌。她还想起了很多成长成名的片段。那些和青春有关的日子,虽距离遥远,但绝不生涩。
张英学击剑非常晚,到她16岁上高一时才入行。要知道,在欧洲的很多击剑发达国家,好苗子都是在五六岁起就开始培养了。说起来,张英悟上剑道颇有些戏剧性:1984年,张英代表哈尔滨第40中学参加道里区运动会,她参加的是200米跑,结果得了个第一。当时,张英在比赛中呈现出的过人身体素质和灵性,一眼就被省击剑队教练马春香看上了。马春香觉得这个小女孩天生就是冠军料子,于是把张英拉到省击剑队集训,还常给她吃小灶。其实张英能有这么好的条件,多亏了她的速滑底子。上初一时,张英就进了道里区速滑队,但张英的速滑水平不是很高,加上当时哈尔滨短跑道又不招生,她一度没了方向。回忆起这段往事,张英显得很感慨。她说自己的那段业余速滑经历虽不成功,但那时正处于生长期,直到加入击剑队才真正爆发——她是入对戏了。
张英那时也很努力,经常和男队员对练,水平提高很快,而且早上五点半就起床训练。时间长了,别人难免遭教练的埋怨。于是有一次,队友们联合起来“整”了她一回——那是一天晚上,趁着张英熟睡时,这帮女孩子就用眼影把她脸上、嘴上涂了个乱七八糟。张英第二天起床还不知道,直接就冲出门出早操,结果在众目睽睽之下闹了个大红脸。
交流在继续,当本刊记者说到她是中国获得亚洲女子个人重剑冠军的第一人时,张英显得有些惊讶。片刻停顿后,她又沉浸到1991年7月的那片回忆的海洋中……张英说,当时她们是5个人到马来西亚参加第二届亚洲击剑锦标赛的,打到半决赛,她碰到了一名韩国选手。张英当时彻底投入到比赛中,状态发挥到极致,周围观众的鼓噪声她完全听不到。每次击中对手的有效部位,张英都会尽情叫喊。最后,张英赢了2剑,和队友胜利会师。在拿到个人冠军后,马来西亚王子亲自给她颁奖。
最眷恋:队友浓情
华灯初上,回忆是不分昼夜的。
坐在本刊记者旁边,张英居然感觉不到这是一次采访。对张英来说,击剑生涯不仅是一笔笔荣誉,背后还牵着友情。多年后,这根情丝依旧坚韧。张英说,当时在国家队她和肖爱华关系最好。肖爱华现在是江苏省击剑自行车管理中心主任,当年号称是击剑队第一号大美女,她和张英经常在一起吃饭、逛街,像个大姐姐一样在生活和训练中照顾和点拨着她,她们至今还有联系。还有周建秋,张英至今对她念念不忘。2001年,黑龙江和天津队合作一年,当时张英已经能独立带队,并取得了团体第三和团队第八的好成绩。当时,身在异乡的张英吃饭很成问题,周建秋就经常把家里做好的饭菜给她送来,过了不少嘴瘾。
这时,张英的徒弟肖磊走过来,和本刊记者寒暄了几句。可能是这个插曲,张英回忆的思路有片刻又闪回到现实中。张英想起了几年前老队友们的一次聚会,一名队友说,当年我对不起你,到今天我心里还有个结。张英说,那有啥,我都忘了。原来,在一次队内训练间隙做游戏时,张英正使劲往前跑,没想到脚底下吃了一个脚绊,重重摔倒在地上,使坏的人就是那名队友。“我这个人只会想到别人的好,可能活得越简单,人就越快乐”。当年,虽然张英留着一头长头发,但她性格大大咧咧,非常好相处,于是队友们就亲昵地称呼她“小虎子”。
“击剑是你生活的全部吗?”本刊记者突然很好奇。这其实是个很俗套的问题,但在重重回忆之后,我希望在现实中找到张英的另外一条生活轨迹。
“其实我羽毛球打得也很好。”说这话时,张英嘴边微微翘起,流露出一点小骄傲。张英说,她是第一届省直机关羽毛球冠军,并连续四届垄断了省体育局羽毛球冠军。“我站在那里,气场就很强,而且我的心理预判和处理细节球都有独到之处。”
说到底,击剑赋予张英的骄傲并不仅仅是在赛场上。
最遗憾:母亲离去
临近采访结束,张英突然出现了一次口误,她把2000年悉尼奥运会错说成了1998年。这没什么,回忆的片段总会重叠在相似的空间里,更何况那是张英职业生涯很大的遗憾。
1997年,张英接连获得了第39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季军和第五届亚洲击剑锦标赛亚军,同时还是全年总积分冠军。但因为年龄偏大等原因,她错过了年底的亚运会,两年后的奥运会也没参加。“如果我去参加,没准就成为奥运冠军了”,张英陷入沉默。
采访顺利结束了。如果张英的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也没什么问题,但似乎还少了点什么。第二天,本刊记者接到了张英的电话。张英说,其实我最遗憾的还不是不能参加奥运会,而是母亲的离去。那是在1993年,张英的母亲患有肺癌和骨癌,病情急剧恶化。张英家有四个孩子,她排行老三,上面有两个哥哥,下面有一个弟弟。但家里人起先都没告诉她母亲严重的病情,后来张英知道了,就向队里请了十天假。回家期间,张英来到病榻前悉心地照顾母亲。当时,张英就举着母亲的胳膊,整整一个小时都不敢动,因为胳膊一旦落下,母亲就会感到钻心的疼痛。后来,母亲不愿意让张英总陪着自己,女儿是她毕生的骄傲,张英几乎是含着眼泪一步一回头地离开家,奔赴德国打比赛。比赛结束后,张英在7月13日回到家。此刻已经是母亲的弥留之际,15日她就溘然长逝。说到这里,张英在电话那头开始哭泣,尽管时隔多年,但这块石头还是压着她。张英不仅仅是表达,更是在倾诉。
张英说她为击剑付出了很多,两个哥哥的婚礼她都没有参加上。但既然选择了击剑,她的人生就注定和普通人不同。荣誉是瞬间,亲情才是永恒。
张英个人资料
出生日期:1968年2月11日
从事项目:重剑
荣誉:1989年全国青年击剑锦标赛第三名
1989年全国击剑锦标赛第三名
1991年第二届亚洲击剑锦标赛个人及团体冠军
1994年全国击剑锦标赛亚军
1997年第八届全运会第三名
现状:黑龙江省击剑队主教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