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青花笔筒的增值前景

发布:2011-10-30 20:09:52  来源:哈尔滨百姓网-收集整理  浏览次  编辑:佚名
近年的瓷器拍卖,文房器具的增值幅度最高,其中康熙青花大笔筒特别引人注目,不仅如此,连带着明崇祯的青花大笔筒和其他清代的笔筒也大幅增值。这表明,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传统文化更加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其重要的载体——文房器具受到人们的喜爱也应在情理之中。笔筒中的佼佼者康熙青花大笔筒受到人们的追逐,也标志着长期被市场低估的康熙青花瓷器正在逐渐恢复它应有的价值。
  康熙帝在位61年,政通人和,文化昌盛,瓷器的生产发展到了一个高峰,除发明了珐琅彩、粉彩、豇豆红等新品种的瓷器外,原有的青花瓷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康熙青花瓷是中国青花史上的最高峰。清末《陶雅》有言:“雍、乾两朝之青花,盖远不逮康窑,然则青花一类,康青虽不及明青之浓美者,亦可以独步于本朝矣。”还说:“世界之瓷,以吾华为最;吾华之瓷,以康雍为最。”
  康熙青花在中国瓷器史上如此巨大的成就理应使其在拍卖会上获得崇高的地位,但奇怪的是,其价位远在清雍正和乾隆青花之下。笔者统计了近年来各大拍卖公司的青花瓷器记录,以价格高低为序,前100名中,除了元、明的青花瓷器外,清乾隆占了24件,雍正占了12个,而康熙只有2件!最贵的一件是乾隆的,为1345年万元人民币,另一件为115万元人民币。其价值反差之大实在令人想不到。
  为什么市场会作出这样的反应呢?本人认为可能是如下原因造成的。
  1、目前清瓷中卖高价的主要是瓶、尊、罐类,这从雍正和乾隆的青花高价瓷中可看出。由于康熙青花瓷在清末民初时的崇高声誉因此被大量仿制,各地民窑粗制滥造,以致仿制的什么将军罐、观音瓶、凤尾瓶、棒槌瓶之类流布甚广,而这些瓶、罐的造型恰恰就是康熙青花瓷的主要器型。这些造型在康熙时是新鲜的,受到人们的欢迎,但到此时却是令人生厌了,这就是物极必反的道理。
  2、康熙青花的精品主要是琢器,特别是各种形状的大瓶,其中以各类观音瓶、棒槌瓶、凤尾尊为最多。上面已讲过,清末及民国仿得太多了,所以大家觉得“俗”,加之体积又太大,很多器物之高不是40多厘米,就是70多厘米。这些大瓶当时做起来估计很难,造型挺拔规整,胎釉洁白滋润,绘画精湛,当时也只有宫廷或王公贵族才有资格和实力享用。问题是现在人不太喜欢太大的东西。更重要的是,东西这么大,不容易收藏保存和搬动,与现在人的收藏观念相抵触。所以,很多人从收藏的角度考虑,还是决定不买。
  3、康熙青花瓷的价格上不去,可能更重要的原因是与康熙朝一些出类拔萃的瓶和罐类是否“官窑”有关。现在一般的人认为,瓷器上有帝号款的才可能是“官窑”,没有帝号款的就不是“官窑”,不可否认,康熙青花瓷器确有一些有“大清康熙年制”官款,但大部分是一些碗、碟类的小件,一些瓶、罐、尊、大笔筒等代表康熙青花真正水平的制作绝大部分都无“官窑款”,而有些无款的比有款的水平明显还高。
  但为什么这些可能是官窑器不书官窑款呢?据耿宝昌先生考证,清代康熙二十年前,青花瓷基本上都不书“官窑款”,而是用各种斋堂名款和各种“花押图记”代替。原因是“康熙不尚尊号”。而且据《浮梁县志》载:“康熙十六年,邑令张齐仲,阳城人,禁镇户瓷器书年号及圣贤字迹,以免破残。”浮梁,即现景德镇,为明、清官窑之地。似乎是为怕瓷器损坏而对皇帝不敬,因而不让写帝号“官窑款”。实际上康熙二十年后已经开始写“官窑款”。但代表康熙青花最高水平的琢器还是很少有书写“官窑款”的,这个怪现象至今是一个谜。
  经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近几年为何康熙青花笔筒大幅增值的原因了。
  (1)因为精英阶层青睐的高雅的文房器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既有艺术价值又有使用价值同时又具有保值价值的艺术品。
  (2)在清末民初由于笔筒只供读书人使用,故仿制品比起其他的康熙青花的瓶、罐类要少得多。现在看来,其造型不仅不“俗”,而且给人以挺拔、大气、质朴、书卷气浓厚的感觉,完全能被现代人的审美观所接受。
  (3)器形不大不小,既有观赏价值,又有实用价值,同时又容易收藏把玩。
  (4)其中有一些“官窑款”的,增值很快。同样的,另有一些精品,有的比带“官窑款”的水平还要高,虽然是“文章山斗”、博古、蕉叶等款,但很多人已将其视为官窑瓷了。
  康熙青花大笔筒的好坏,除了要看胎、釉的质量外,主要的要看瓷画的水平和青花的发色,瓷画水平不同,价格会有天壤之别。

分享到:

相关文章

哈尔滨百姓网推广链接[一]
哈尔滨百姓网推广链接[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