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砚絮语--艺术品收藏
古砚亦存在真伪和优劣问题,判断年代,鉴别真伪,品评优劣同样是需要研究的。一般来讲,优劣易识,真伪难辨。砚台是一种包括文学、历史、绘画、书法、雕刻等的综合艺术品,它表现在造型、质地、纹饰、款识、装潢等各方面,这几方面都存在着真伪与优劣问题。由于每方古砚的具体情况不尽相同,故而不宜定其哪一条为主要或次要,还要视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本文拟就古砚鉴别真伪问题谈点粗浅体会。
造 型
造型即砚台的形状。在研究砚史时可以概括出每一个时代的主要造型。掌握了这些,当遇到砚台时,则可初步从砚形上划分出它是哪个朝代的作品。一般来讲,唐、宋以前的砚形区别比较明显,而明、清时期的砚形则比较接近,有时不易区分,可以借助其他方面来定其年代。这里要注意的是仿造古代造型,做旧以冒充古物的现象。现代工艺美术工作者仿古之作,无可非议,但不能做旧冒充古代作品,以假乱真,这就要仔细观察它的各个方面,刀口是否生涩,纹饰和砚的年代是否合套。当然这些方面也可以做旧,这就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有一次某藏砚者持一四足长方砚,砚池上端有立体雕刻,来者说是六朝,但给人的初步印象是新作,尤其是立体雕刻无一点古朴迹象,砚身的包浆为涂蜡所为。
前一时期还出现过许多大砚,其大无比,有的人用车拉来声称是旧藏,有的则以号位计量。这些砚先不说它的纹饰如何,就砚台本身是书案上的研磨器具来讲就有悖情理,它不能占半个桌子或整个桌子。即使在清代砚已逐步演变成玩赏品、陈设品,大砚也是少数,而且历经千百年转移,硕大之物毫无损坏,似乎不太可能。目前,市场上出现了大砚、大墨恐怕和我们纷繁的时代及人们的思绪不无关系,它是否受到社会上某些“大”、“长”的影响呢?
砚的年代也可从“残损”、“风化”的程度来断定。破旧不能说明它的年代久远,完整不见得年代近。旧砚保存得好,秘不示人,就少有风化、残损之可能,而且完整无损还是给砚台定级的标准之一,否则,人们收藏了一堆破砚,其价值要大打折扣。
质 地
砚的材质有本身优劣及替代问题。优劣的问题比较好解决,材质细润如肤,石品丰富为优,粗糙为劣;泥质要坚润耐磨,疏松渗水者不可取。目前出产砚石的地方很多,但为打开销路,常见冒充名砚材之名,紫色石材均称之为端石,绿色石材均称之为绿端、洮河石、松花石,疏松的黄色石称为澄泥。其实,只要砚材好,何必以它石之名掩己之优?就以本来产地命名有何不可?久而久之,使用者定会认可,必定名显于世。解决的办法只有以原产地的石材作为观摩的标本,并阅读有关资料,熟悉各种主要石材的特征,掌握分辨石材种类的技能。当然,目前出现的新石材,认识它,掌握它,也是非常必要的。同样一种石材,古代与现代亦有所不同。古代砚由于经历久远,受自然或人为的温度、湿度及其他因素的浸渍,会形成一层保护层,一般古物均有这种情况,习惯称之为“包浆”,而现代石材仿造古物,就不易仿制出它历经沧桑的面目。“包浆”也有仿制的,但均浮在表面,像涂了层颜色。
纹 饰
砚上的纹饰雕刻,从古代到近代,总的趋势是由无到有,由简单到复杂,纹饰越来越繁缛,雕刻越来越细腻,晚期则又显示出地区特点。纹饰上的最大问题是后刻纹饰。原装原刻,是在制砚时与砚形制作及花纹装饰一次完成,这种砚经过若干年后,它的纹饰不会与砚格格不入,不会给人以砚是砚、花纹是花纹的两种感觉。如果砚的制作与纹饰非一次性雕刻,则属于后作纹饰。古砚在流传过程中,有的人为了增强艺术效果,提高砚的身价,将砚加以美化,反而画蛇添足,不但增加不了砚的价值,还会降低砚的价值。鉴别者除了要看刻花刀口是否生涩,包浆是否渗入,还要看所刻花纹是否与砚形时代相符,更是借鉴同期其他艺术的风格特征,如石刻、玉雕等等。例如汉代龙形盖钮三足石砚,其雕刻是汉代石刻简约、概括、质朴的风格,如果刻上清代龙纹及纹饰,则不伦不类,一看便知是后作纹饰。
铭 文
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砚铭包括器物的雅名、收藏款识、记事、诗词等。除了砚堂用于磨墨,水池蓄水不能铭刻,其他部位均可作铭文。有关铭文方面的知识,诸方家有许多论述,不再赘述。这里主要谈一下鉴别方法。凡经名人收藏、署款,均可提高砚的身价,而且铭文的书体及内容还是划定年代的依据,故而某些人为了抬高其身价,常以伪造名人款识,欺世盗名,给后来鉴别者增添许多麻烦。对待铭文要注意以下事项:
从砚的优劣看铭文的真伪。名人砚、名收藏家藏砚、御砚,质优铭精。铭文大多可以确认。反之,粗俗不堪的砚刻上顾二娘款、或某大名头,则多数为伪铭。
审视砚的制作年代与署款者所处时代的关系。署款者所处的时代可以比砚台制作年代晚,而绝不能比砚台制作年代早。例如唐砚上有清代、甚至现代人铭均可,说明它的流传经历。
注意同姓名署款者的选择。遇到需要查阅工具书的同姓名者要结合砚形进行选择。在查阅字号索引之类的工具书时,有时会发现同姓名、同斋堂、同别号者甚多。如《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中别号惺斋者有宋代、清代、近代4人。这就要结合砚形看4人中哪一个更为贴切。如果砚形是清代,就要在这4人中清代人中寻找;如果这4人都是清代,那还要看铭文的内容与铭者生卒、籍贯、经历等各方面加以分析,寻找接近者,不能像买萝卜白菜一样,拣大个挑。
注意铭文的书体。一些篆刻家作砚铭时,大多自行操刀。而大部分收藏者是请匠人镌刻,藏者是督刻。尽管如此,字迹亦不能离谱太远,或拙劣不堪。铭者的字迹如果能用它的其他作品对照,最好借助参照,除个别情况外(如代笔),不能与铭者笔迹离谱太远。没有参照物,还要看字的时代风格。
如果有纪年,最好查一查铭者的生卒年月,出生年龄比纪年晚的不太可能铭砚,当然尚未出生或已去世就更不能铭砚。曾见一有乾隆某年某人铭砚,经查此人生卒,砚上的年份是铭者死后多年,显为伪铭。
众多名家在一方砚上作铭,则要注意它们的排列,字迹是否雷同,刀法是否接近等。
铭文的笔迹亦有包浆,不能生涩、露白渣,作的包浆与陈年的包浆大相径庭。
上述诸项,只是一些常遇见的问题,实际中还会有许多问题出现,要再三斟酌,达到合情合理,不能一见铭款就认为是真。
装 潢
砚台的外包装亦是不可忽视的方面。砚盒不仅有着保护砚台的功能。也往往带有时代感和收藏特征,亦是鉴定砚台的辅助依据。清代尤重装潢盒的美化,甚至喧宾夺主,砚盒有时就是一件工艺品。有的大收藏家作的砚盒有一定格式特色,遇见同样的多了就可以认识它。有的收藏者不忍心在砚上刻铭题跋,于是施于囊匣之上,这种囊匣就有很重要的资料价值,是鉴定砚台的辅助依据,即便有损,也不能抛弃,要保存。关于砚盒大约有几种情况需要注意:原配盒,砚与盒同时制作;早年收藏者作盒;旧砚作新盒,把新盒做旧,冒充原装;旧盒作新砚冒充旧砚。前两种情况可无须用力,而后两种情况则需注意。现在作盒子冒充原装或旧盒子装新砚无非是想抬高砚的经济价值,故而要仔细观察砚台放在盒子里是否合适,是否紧的拿不出来或砚在盒子里乱动,盒底有无与砚长期接触的印痕,有无墨锈,盒子有无包浆等等。
总之,上述各项均要合情合理,统一和谐,才能作出比较确切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