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宾县百姓网1月11日讯 哈尔滨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把中低收入人群和弱势困难群体作为制定公共政策的基点,着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城市发展新目标的制定和战略的实施,无一不体现着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建设美好家园,实现人民福祉的根本目的和最终追求。建设北国水城、科技新城、工业大城、文化名城,将全市人民的整体意志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哈尔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一项项惠民行动和措施,令人振奋。2010年,在就业方面,加大对新增就业的安置,完善就业帮扶机制,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对零就业的困难家庭实行托底式安置,加强乡(镇)、村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在全市乡(镇)、村建站率达到100%,转移农村劳动力128万人;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扩大覆盖面,建立申请低保待遇人员收入比对机制,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10%和20%。加大社会福利设施建设力度,建成20所农村敬老服务中心。在居住条件改善方面,把棚户区改造的范围外延至绕城高速以内,力争三年基本完成现有棚户区1134万平方米的改造,仅今年拆迁改造就要达到345万平方米,建设总规模465万平方米。新增廉租房受益户3000户,经济适用房建设规模100万平方米,1000户购买经济适用房的困难家庭给予货币补贴。改造农村泥草房4万户。在教育方面,优化中心城区学校资源配置,搞好新区配套学校规划建设,高度关注弱势群体教育,使所有中小学生和城市贫困家庭学生免费使用教科书,为6万名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1000名特殊教育学校学生、3万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及1.3万名家庭困难农民工子女提供生活补助。在卫生领域,继续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以上,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150元。装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60个,建设规范化村卫生所600个。在公共服务方面,理顺供暖、供水等关系百姓生活问题的体制和管理,加强城市卫生、保洁、清雪工作和市容市貌建设……
改善和发展民生,实际上是社会财富和资源的再配置过程。归根结底,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公平合理的分配再分配,在更大范围内实现经济发展的普惠性。任务是经济发展,目的是改善民生。我们的目标和战略正是实现这一朴素逻辑关系的具体步骤。随着社会财富的不断增加,更加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的建立和完善,各个惠民项目的逐一落实,在哈尔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和谐景象值得期待。
新期待·新生活
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充分就业,居民收入大幅增长,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基本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各级各类教育质量显著提高,人民生产生活安定有序,人居环境较大改善。
劳动就业
城镇新增就业25.5万人
2009年—2011年,城镇新增就业25.5万人;办理求职登记61.2万人次,职业介绍成功28.5万人次,办理城镇劳务输出29.7万人次;多种形式组织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培训9.6万人次,培训后就业率达60%以上;创业培训1.65万人,创业成功率达40%以上;2011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居民消费
中等收入者比重稳步提升
保持消费品市场繁荣稳定,保障市场供应,满足市民需求,不断扩大流通规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递增11.5%以上,2011年达到1600亿元。
收入分配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递增11.5%
让更多市民拥有财产性收入,中等收入者比重稳步提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民群众生活更加宽裕;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递增8.3%以上,2011年达到16300元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5.4%以上,2011年达到5400元。
公共教育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5%
普及12年教育提高到新水平,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9%,小学毕业升初中率达到98.5%以上;全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5%,其中城市达到98%,农村达到77%。努力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推进农村地区集中办学,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30所;幼儿教育基本满足社会需求,城市和农村分别普及学前3年教育和基本普及学前2年教育;特殊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6%以上;合理配置职业教育资源,不断扩大职教招生规模,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达到10万人;加强职教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完成9个专业性实训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基本形成以公办教育为主体,民办教育为补充的教育发展格局。
社会保障
2011年城镇医疗保险全覆盖
2011年末努力实现失业保险全覆盖,城镇参保人数达到180万人;实现城镇医疗保险全覆盖;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85万人,基金征缴率达到95%以上;生育保险从政策上实现全覆盖。城区公办养老服务机构床位数达到4200张,社会力量办养老服务机构达到200家以上,床位11000张,每千名城镇老人拥有社会养老床位数达到20张;至2010年,建成63所农村敬老服务中心,维修改造30所农村敬老院,集中供养率提高到60%以上。
公用事业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达到85%
生活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以上;城市保洁和管理实施全覆盖;实现主城区与县(市)间全部由二级以上公路连接,县(市)与县(市)间基本由二级以上公路连接,农村公路高等级路面通乡、通村率均达到100%。
医疗卫生
2011年人均期望寿命75.58岁
到2011年,全市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5.58岁,婴儿死亡率控制在8.25‰以内,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8.53‰以内,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5.10/10万以内;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基本建立完善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建立比较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比较规范的公立医院管理制度,全面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到2010年,全市8个区和3个县级市规划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30个,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到95%以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医保定点机构的比例达到90%以上。
文化教育
2011年社区图书分馆达50-60个
弘扬哈尔滨音乐文化传统,实施品牌战略,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办成全国文化活动精品和国际性音乐节;加快图书馆、博物馆网络建设,到2011年,社区分馆达到50—60个;各级各类博物馆总数达到90座;建设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中心和有线网络技术中心;实现20户以上已通电村收听收看到中央和省级4套以上广播节目、8套以上电视节目的目标;创造条件确保每年安装健身路径800件(套),每年完成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500人,国民体质监测量年均增长10%。
人居环境
2011年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30平方米
全面完成城区内危棚户区改造,合理分配商品住宅、廉租房、经济适用住房占住宅之间的比例,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建设。2011年实现住宅建设竣工总规模1400平方米,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0平方米。到2010年,6个主城区社区公益用房平均使用面积达到300平方米,呼兰、阿城及10县(市)社区公益用房平均使用面积达到200平方米。生态人居体系建设步入健康发展轨道,市区建成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各县(市)达到省级以上生态示范区建设标准。
公共安全
刑事案件破案率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
全市刑事案件总量力争稳中有降,发案总量上升幅度控制在7%以下,刑事案件破案率力争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外来人口犯罪率下降8个百分点。区、街道办和社区与县、乡、村三级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覆盖面达到90%以上,90%的乡镇、80%的行政村建立“食品安全示范店”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连锁店,食品统一配送率达到70%以上。
民生工程
哈尔滨市将着重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未来3年,规划建设五大领域民生工程体系,实施150个民生项目,总投资1490亿元左右。
教育设施
完成新一轮中小学校网点布局调整,改造城区薄弱学校。城区基础教育按照幼儿园和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高中规模办学的原则,全面推进中小学校网点布局调整工作。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重点建设哈轻工学校、道里区职教中心等实习实训基地,县(市)各建成一所集职教、实训为一体的职教中心。规划建设哈尔滨学院新校区、哈尔滨技师学院、爱建学校等26个重点项目。
文体设施
重点加强公共图书馆、综合性博物馆、艺术展览中心、体育场、音乐厅和乡镇文化站建设。大力开发建设旅游休闲度假项目,促进生态旅游、工业旅游、冰雪旅游等旅游事业的发展。
医疗设施
各区、县(市)建立健全由本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防治所、卫生监督所和妇幼保健院与社区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组成的所辖地两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中心城区建立由区域医疗中心和社区卫生机构组成的两级医疗服务体系,各县(市)建立由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组成的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围绕食品药品安全,购置一批监测检验设备。
福利设施
大力兴办布局合理、形式多样、档次多元的养老设施,以中低档次为主,高档养老机构为辅,创造条件在社区中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加快建设市第一社会福利院、精神病残疾人托管服务中心、农村敬老院整合、社区公益用房等重点建设项目11个。
便民设施
实施城市地下空间改造,全面加快城市地下管网改造和供电、供水、排水、交通、电信、人防等设施晋档。重点建设地铁一期工程、哈西客运中心,全面实施天然气改造工程。规划区域性商业综合体,积极建设农村商贸市场。重点发展社区商业网点,使居民购物、餐饮、维修、美容美发、家庭服务和再生资源回收等生活需求在社区内得到基本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