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大庆博物馆领导接收“三省”耿殿君烈士的遗物
13名抗联战士,背着“土匪”的骂名,秘密进行抗日活动,直至全国解放以后,他们的真实身份依然扑朔迷离。
这是一段尘封几十年的抗日英雄史,他们一生富有传奇色彩又颇为悲壮的故事,随着电视剧《十三省》的热播,开始被人们所熟知,“三肇”地区“十三省”的名字,也成了抗日英雄的称谓。
记者历时一个多月时间,寻找到了多位“十三省”的后人,听他们讲述亲人们的传奇经历。
电视剧《十三省》是这样出炉的
电视剧《十三省》,感动了无数人,您知道这个故事是怎样搬上荧屏的吗?这与一个叫张桂芳的女人有关。
张桂芳是“十三省”中“三省”耿殿君的女儿,如今老人已经70岁高龄,她和老伴田根石,对《十三省》从编剧到拍摄的整个过程印象深刻。
2004年,上海海润影视有限公司的曲编辑在听说“三省”耿殿君的历史故事后,非常感动,专程从上海赶来,找到了张桂芳夫妻。
“白天和我们谈,晚上他思考整理,然后就回上海了,可能感觉材料不够充分,又来过一次,我老伴尽量提供素材,他回去就策划,这样,《十三省》就出炉了。”田根石这样回忆当时的情形。
据了解,这部电视剧最初的名字叫《闪亮的军刀》, 最后才改为《十三省》。
2006年,电视剧《十三省》开始拍摄,经过一年的拍摄,老人和剧中的演员也成了忘年交。尤其看到电视剧搬上荧屏后,张桂芳老人心中更是充满了感动,她看着电视剧,连声说:“这是我父亲的事,特别真实!”
后人历时40余载为先辈正名
这些以土匪身份潜伏下来的抗日战士,很多人直至牺牲,甚至全国解放多年,依然身背“土匪”的骂名。其中原因,主要是历史原因造成的,因为当时秘密潜伏时,只有包括李兆麟将军在内的两位高级将领知道内幕。
为了给先辈们正名,让他们的红色抗日史被世人认可,“十三省”的后人们开始了艰难的求证。“三省”的女儿张桂芳是求证者代表之一,在父亲牺牲50多年后,她历时40余年时间,终于查清了父亲的历史。而此前,“三省”这个代号,是被当做“土匪”来称呼的,而“耿殿君”三个字,也仅仅是《抗联英名录》上一位烈士的名字。
2000年,有关部门向张桂芳颁发了耿殿君的烈士证明。
“三省”被捕后命断“魔鬼731”
耿殿君被捕后,被关押在肇东监狱中。巧合的是,同一牢号中还关押着一位姓鲍的抗联战士,二人又恰好相识。耿殿君二人共同策划实施了一次越狱。某天深夜,二人假装打架,把看守引进了牢房,然后合力干掉了看守,拿到了钥匙。他们打开了所有牢门,监狱进行了一次大暴动。
被关押的犯人们逃出了监狱。但耿殿君是重犯,戴着手铐、脚镣,没跑多远就被抓回,姓鲍的抗联战士则顺利逃脱。他后来赶到肇东后六撮房耿殿君的家,通知了耿殿君被捕的情况,并让家里人设法营救。但是为时已晚。
耿殿君的二哥耿继忠回忆,耿殿君被抓回后不久,就被送到了哈尔滨市里日军亲自把守的监狱。家人四处托人,辗转联系到日伪刑事庭一个姓高的人。他告诉耿家人,耿殿君又被送到了另一个监狱,那里的犯人从来没有能再出来的,不要再找了,弄不好全家都要受牵连。
张桂芳以此为线索曾经做过调查,推测的结果是,耿殿君最后被送到了位于哈尔滨市平房区的魔窟“731”。还是这个姓高的人,转来了耿殿君的死讯,据说尸体在监狱里埋了,究竟埋在何处,无法查证。
“七省”开的大车店是我党联络站
2000年,张桂芳40多年替父正名的故事被媒体广泛报道,“七省”李万贵的儿子也终于有机会为父亲正名了。
“七省”1938年牺牲于家乡肇源县三站镇,是被日伪活活烧死的。
李万贵的儿子李文学也为父亲的身份查证了几十年,却始终没有进展。直到2002年,他在报纸上读到张桂芳替父正名的故事,耿殿君“三省”的代号,让他眼前一亮。
李文学得知父亲牺牲的消息时只有七八岁,那是一天深夜,母子俩已经睡下,忽然有人敲窗户。来人隔着窗户告诉李文学的母亲:“‘七省’死了,你们母子快到别处去躲躲,千万保重,有难处可到肇源找我,我叫‘三省’。”
那一夜,母子俩连夜出门投奔亲戚,从此再没有回过老家。家庭突遭变故,“三省”、“七省”的称号却在李文学的脑子里深深印刻下来。
李文学专程赶到大连找到张桂芳,线索真的接上了。张桂芳曾听母亲讲过,“有一个‘七省’死了,是你爹去送的信。”
张桂芳带着李文学,去见当年我党的抗联负责人之一高吉良,高吉良清楚地记得李万贵。他回忆说,李万贵曾是铁路警察,1933年,他参加了抗联,1935年经耿殿君介绍入党,1937年随耿殿君来到三肇,开辟游击战区。
当时,李万贵在三站镇开了一家大车店,是党的一个联络站,李万贵是这个联络站站长。后来,李万贵在三站镇执行任务时,由于汉奸的告密暴露,与日本鬼子进行了激战,最后,子弹打光了,被日本人逮捕。日本人严刑拷打,李万贵誓死不屈,最后,被日本人烧死在肇源北门外,年仅29岁。
警佐“小秀才十一省”被活活塞进冰窟窿
肇源县和平乡工农村的一位七旬老妇,自称是“十一省小秀才”的女儿。
11月初的一天,记者在一户农家院,见到了“十一省”的女儿辛贺,老人今年71岁。
老人说,1941年,她只有两岁,父亲就去世了。打她记事起,母亲就时常含泪向她讲述父亲的事。
母亲说,当时,他们一家人在肇源城居住,父亲是伪满警察署的一名警察,开始是翻译,后来晋升为警尉、警佐,他精通多门外语,在当时家喻户晓,但是关于父亲的真实身份,就连母亲也说不清楚。不过,她记得母亲说过,肇源县的王化清烈士生前经常到他们家串门,父亲也总在半夜偷偷出去开会,回来后不向家人透露任何事情。
1941年,抗联准确地袭击了驻扎在肇源城的日军,让日军全军覆没。之后,日军反扑,抓捕了王化清和辛贺的父亲在内的一共19个人,说他们是抗日分子。当年冬天,这19个人被日军用铁丝串成一串,塞入肇源三站附近的松花江冰窟窿里。
《十三省》中“十一省小秀才”齐明朗的原形叫綦雪堂,他就是辛贺的父亲。
辛贺老人同母异父的弟弟辛希丰告诉记者,为了求证,他们曾找到相关部门,并从《肇源县志》上了解了一些关于綦雪堂的记载。
记者在《肇源县志》中的“三肇惨案”中看到这样一段话:日寇兽性大发,1941年1月9日,当夜幕笼罩大地的时候,日军将王化清等19名重要人物用铁丝捆绑,三五个人为一串,用两辆汽车运往三站方向……车到李家围子南面江边时已是晚上10点多钟了……然后把这19人用刺刀全部推进冰窟窿中。第二天,血迹染红了冰窟窿周围,刺刀挑下来的棉花和几只破棉鞋冻在血泊中。
这段话的后面附有《十九名爱国志士名表》,上面有王化清和綦雪堂等19人的名字。至于被杀害的原因,县志里只有了两个字解释:“通共”。
辛贺老人说,解放后,政府给家里送过奖章。
铁汉“大省”杜国文舍己救全家
71岁的杜兴洲老人对大伯父杜国文的记忆深刻。老人回忆说,1940年年末,伯父来到他家,他觉得伯父很奇怪,经常呆在屋里不出门。
九·一八事变后,杜国文通过各种身份作掩护,进行革命活动,他就是“十三省”中的“大省”。
“十三省”组织被告密后,日本人把杜国文全家30多口人软禁起来,并派出家里的两位长辈去找杜国文,限期50天。找回杜国文,全家人释放;找不回杜国文,期限一到,立刻杀掉所有人。
1942年农历过小年那天,杜兴洲的爷爷决定把杜国文送出去躲藏起来。但当杜国文得知日本人的诡计后,当场表态,马上跟回去。他坚决地说:“我一人做事一人当,绝不能让家人受牵连!”
在依依不舍的告别中,大家流下了眼泪……杜国文一滴眼泪也没掉,握着杜兴洲的爷爷的手大声说:“八叔,咱们爷俩,来世再见!再过20年,您侄子还是一条好汉!”
杜兴洲再次流泪了。他说,伯父回去后,敌人真的放了他全家,但伯父被押到哈尔滨反满抗日政治犯监狱,受尽了酷刑,最后被日本人装在皮口袋里,活活给摔死了。
杜兴洲老人告诉记者,他后来听说伯父杜国文被追认为烈士,他的子女也被送到哈尔滨烈士子弟学校念书。
烈士遗物无偿捐给我市博物馆
《十三省》电视剧热播期间,大庆博物馆接到了一个特殊的电话,打电话的是现住在大连的张桂芳老人。她说,想把父亲耿殿君的遗物无偿捐赠给大庆博物馆。
原来,早在2003年,张桂芳老人就在肇东为父亲建立了革命纪念馆,她和老伴一直坚守在纪念馆中,义务为观众讲解当年的抗战历史。近年由于身体原因,老人决定将耿殿君烈士的十余件遗物以及100多幅照片无偿捐献。
这是我市博物馆接收的有关“十三省”的第一批珍贵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