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县百姓网讯 (体坛周报特约记者丹宁报道) 虽然借助举办第24届大冬会,哈尔滨也算在国际冰雪界打出了点名头,但距离申办冬奥会的标准还相去甚远。
首先,硬件是困扰已久的老大难问题,与欧洲雪场相比,雪少、气温低是中国无法回避的问题。中国只有哈尔滨亚布力和吉林北大湖有条件举办较大规模的雪上赛事,而两地的共同点就是比较寒冷,零下17至30度的气温使得运动成为了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多风的天气也常常导致比赛时间一改再改。除了天时地利这些硬件的掣肘因素之外,奥运会对一个城市现代化服务业“软件”层面的要求也非常高,比如交通、通讯、电视转播等等,远远超出一个城市建设的要求。而这方面,包括哈尔滨在内的东北各城市普遍得分都比较低。
大冬会给哈尔滨带来了宣传效应,但是也暴露了很多弱点,最大的问题就是:中国政府、民众对于冰雪运动到底有多重视和喜爱呢,中国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参与度高的项目和有世界影响的大明星吗?就算是黑龙江省的老百姓,距离加拿大、挪威人那种对冰雪运动的酷爱也是差距甚远。
此前哈尔滨曾经申办2012年青年冬奥会,结果无缘最后的竞选,短时间内会有质的提高吗?就算我们克服了这些难题,又有多大把握战胜韩国的平昌呢?后者目前在2018年冬奥会主办城市的预测中位列第一,呼声很高,除了多年孜孜以求的热忱之外,还有着哈尔滨难以比拟的硬件、软件,加上国际奥委会大“恩主”三星集团的鼎力赞助,确实很难让人对哈尔滨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