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画“俗相”二题

发布:2016-12-15 14:32:47  来源:哈尔滨百姓网-哈尔滨古玩-收集整理  浏览次  编辑:佚名
大家整天喊着多元化,可一旦面临主题性创作就没别的招数了,好像只有写实塑造一途,靠“吃工夫”博取同情,让笔墨能力沦为素描手段。写意精神迷失于精雕细琢,千人一面,思想贫乏,了无生气,画家画得累,观众看得累,所谓“担当”、“崇高”变成了简单化的“图解”。当然,不否认在这一领域也产生了诸多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精品力作,且成就了当代中国画创作的名家阵容和主流力量。

但是随着跟风现象日盛,万人争过独木桥的局面下,大多数人淹没在“出作品不出画家”的怪圈里——其实连作品也不过只能赢得“有关领导”在展览上的“一瞥”。过去说外国人看中国画都是一个样,现在是中国人看“主题性”作品也分不出谁是谁。一批批“勇士”为此前赴后继地冲锋陷阵,让艺术才华在日复一日的“磨工夫”中慢慢地消解殆尽了。

其次是对题材的认识。责任担当意识不仅仅体现在惊天动地的重大题材、重大事件,更多的还应体现在对身边普通群体的人文关怀和悲悯情怀。能够真切反映社会大众的普遍生存状态和精神风貌,感同身受地体味和呈现作为社会共性中个体的喜怒哀乐、所思所感,发掘平凡中的伟大、质朴中的崇高,或许同样能够产生震撼心灵的艺术魅力。而一味地抢主题,抓大题材,放在较长的历史时段来看,往往只是典型个案,未必真正代表了时代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画坛在经历了“85新潮”之后,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今的20年,主流阵营一直回荡着“回归”传统的强音。发扬光大传统文化精粹本是无可质疑,但是在很大程度上,传统声浪喊得越高,好像越是引导很多人走向了集体无意识的境地。除了少数能够化传统而开新者,相当一批跟风者对传统的认识,起码存在两个谁都认为显而易见却往往被忽略的误读:一是仅仅把传统作为一种样式和方法,诸如“逸笔草草”、“赏心只有三两枝”、“屋漏痕”、“折钗股”之类。二是仅仅把传统锁定为历时千年的文人画传统,而漠视从远古到汉唐漫长时期的传统。

艺术的创造离不开社会背景和哲学基础,当代作为“国家哲学”的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它和中国古典哲学毕竟存在着巨大差异。我们回不到唐宋元明清,连吴昌硕、齐白石的年代也回不去。对国学经典和古代画论脱口秀式地通俗解读和断章取义地生搬硬套,全然不顾时代背景,只会自误误人。我们需要继承的是传统文化中一脉传承下来,在当代仍然具有积极意义的传统精神,而不是简单的程式、表面的样式。

文人画在美术史上的辉煌成就不容置疑,但是它由发端到巅峰的千年,恰恰也是历史上狭义的汉人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由强盛走向衰落的过程,它所承载的精神内蕴值得思考。在当今中国日益走向强盛、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要有责任担当,要发出时代强音,要展现波澜壮阔的时代图景和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纯粹意义上的文人笔墨及其精神承载都显乏力。真正讲到传统继承,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偏颇了。放眼华夏五千年文明,远古之浪漫、秦汉之雄浑、魏晋之风雅、盛唐之辉煌,都应该更多地纳入传统继承发展的范畴。

相关文章

哈尔滨百姓网推广链接[一]
哈尔滨百姓网推广链接[二]
关于我们 | 广告投放 | 用户帮助 | 用户注册 | 留言反馈 | 网站建设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Reserved 2008-2009 0451bx.cn 哈尔滨百姓网 版权所有
黑ICP备08101926号  我要啦免费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