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市逐步走暖 邮政体制改革有疑惑
日前,全国集邮联合会第六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原本5年召开一次的大会,延期了两年才终于露面,致使全国集邮者为此盼望了7年之久。这几年,一直处于低潮的集邮界,集邮人数
锐减,集邮协会不尽如人意,集邮事业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危机。所以,集邮者对于这一次“迟来”的大会心存了许多期待。
同时,人们也看到,近半年来,邮市呈现出一派“牛气”冲天的景象。新老邮票的身价显现出回暖高升的势头,尤其是奥运会题材的各种邮品的发行,更是激起了邮人的投资热情。
然而,就在许多邮人为邮市欢欣鼓舞之时,一些业内人士却指出,眼下,邮人呼吁多年的杜绝邮票打折的问题仍未解决,邮市放货现象依然存在,邮市开发“珍稀邮册”泛滥成灾等问题不胜枚举。
面对这样的集邮界,面对这样的邮市,有人满怀希望,希望邮市迸发新一轮的行情;有人疑惑重重,担心着邮市和集邮事业的下一步出路。
邮市的遐想
2006年以来,长期低迷的中国邮市逐渐有了起色。如有邮市“风向标”之称的“庚申猴”邮票,今年以来价格一路飙升,目前每枚的市场价格已经突破了3100元。而在1997年邮市大潮中,每枚的价格也仅为1500元左右。2006年时,价格为2500元左右。
在“庚申猴”邮票的引领下,各板块邮品的价格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攀升。老邮因发行量相对较少,其增值幅度也相对较快。大部分老JT邮票较2006年上涨了50%,个别经典品种价格已经翻番。
经典小型张跟着走俏。其中《梅兰芳舞台艺术》小型张市价已超过4万元;《三国演义》小型张也涨到了180元;而《名楼》、《编钟》等价格则比以前上涨了近一倍。
2003年、2004年小版张也成为了市场的宠儿,其行情缓慢上移。以2003年小版张为例,“癸未羊”小版张由52元升至53元,“古桥”小版张由48.5元升至49元,“飞机”小版张由52元升至53元,“重阳节”小版张由24元升至24.5元等。
有业内人士拿现阶段邮市行情与1996年同期作了比较。1996年5月时邮市行情走低;7月中旬时,步入低点;7月下旬时,开始盘整;至8月中旬,行情整体攀升,突破前期价位。而现阶段的邮市行情走势与1996年同期较为相似,只是目前还未突破前期价位而已。于是,有人依此推测,1996年之后,随之而来的是1997年的邮市大潮。现阶段邮市行情的走向,是否也意味着邮市可能会有一波大行情?
也有邮人分析认为,相对于2001年、2004年邮市“井喷”的短暂行情,此轮行情是一步一个脚印慢步整体上行,慢牛走势明显,这是新一轮邮市行情出现前的基本特征。
改革的疑惑
现阶段的邮市之所以火爆,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其主要原因与邮政体制改革密不可分。2006年9月,邮政体制改革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政企分开。目前,国家邮政局和邮政集团公司已经挂牌成立;加上邮资调价,扩大用邮量,今年的邮票发行量明显减少,炒新有所收敛,邮票打折也明显减少。所以,在他们看来,近一年来的邮票政策环境有了较大的改观,这是邮市火爆的关键原因。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对此提出了异议。虽然近一年来邮市行情和环境有了一些改观,但许多老问题仍然存在。比如邮票打折问题,编年型张板块中依旧有不少品种沉沦于打折一族。有邮人统计,至今年4月底时,70多种编年小型张中,尚有1/4处于打折状态。尽管这些打折型张中,有的身价已经翻番,但与面值仍有一定的距离。如面值5元的《竹子》小型张,几年前的最低市价为1.5元(面值3折),目前已涨到3.5元以上,比最低价时上涨了1倍多,但依然在打7折。此外,还包括“香港回归”金箔小型张、“丽江”小型张、“崂山”小型张等。
值得注意的是,2007年发行的新邮中,也出现了打折现象。如《京剧生角》(一套6枚,面值6.8元)和《李可染作品》(一套6枚,面值7.2元)邮票的价格均在面值以下,套票价格分别为5.6元和6.5元。
除了久未解决的邮票打折问题之外,还有一些邮人反映:“预订和零售并举”的新政策并未落实。如2007年春节前后,“丁亥猪”生肖票等几套新邮因邮政窗口不零售,以致货源奇缺;此外“量少”邮品依旧。中、小城市集邮者在邮政窗口订不到和买不到的绢质小版、雕刻极限片和“不干胶”等品种,却在北京、上海等几个大城市的邮市里“热炒”;再有,销毁工作进展太慢。2006年起施行的纪特邮票发行新政策:新邮发行期为半年,过后未售出的邮票实行销毁并公布发行量。然而邮人需要苦等一年左右才能得知其发行量,逾期未售出邮票的回收销毁过程也长达半年。另外,全国人大代表曾多次呼吁的特快专递、包裹可贴用邮票问题也仍未彻底解决。
从1998年邮政与电信分家,到2005年国务院原则通过《邮政体制改革方案》,再到2006年9月邮政政企分开,到今天已历时近9年。而在去年邮政政企分开时,就有一些邮人对邮政改革的短期成效持有疑义。在他们看来,邮政体制改革的大方向值得肯定,但何时才能实现基本目标?电信、电力、水务、铁路、民航都进行了改革,但“老问题”依旧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今天看来,这样的疑义与担心似乎得到了验证:老邮、新邮依旧打折,各种名目的量少邮品时时出新,预订与零售并举的新政策也没有落实……这一切不免让许多邮人对邮政改革心存疑虑。
集邮的忧思
时隔7年的全国集邮联合会第六次代表大会的召开,对于众多集邮者而言,是中国集邮事业的一件大事。在现阶段邮市行情火爆的今天,集邮者对这次大会寄予了更多的期望,期望全国集邮联合会能举办一些符合中国集邮特点的集邮活动,期望全国集邮联合会能采取行动,让忠实的集邮者看到维护他们合法权益的希望。
我国自1980年开始恢复集邮活动以来,集邮人数一度呈几何级数增长。然而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出现队伍大规模壮大,光靠集邮文化的宣传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观察这段时间邮市的冷热,就可以发现这样一个事实:每当邮市趋热时,集邮人数就会大幅增加,达到高峰时也是集邮者蜂拥而入之际。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的三次邮市大潮中,官方统计的集邮人数从不足百万人上升至800万人、1500万人和2500万人。同样,当邮市趋冷时,也发生预订卡遭人唾弃、邮协会员大量退订新邮、新票乏人问津、邮局票满为患的窘况,实质上就是预订人数的下降,集邮的气氛也随之跌进谷底。据称,目前集邮者和集邮投资者的人数萎缩至200多万。
面对这些事实,一些集邮者认为,邮市不热,集邮也难以热起来。而这样的观点引来了一些业内人士的反驳。在他们看来,集邮与邮市,虽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两者毕竟是不同的事物,有着各自不同的发展规律。在被认为中国集邮事业达到顶峰的那些年,官方所统计的数字中,几千万人,又有多少是真正的集邮者?恐怕大多数还是投机炒作者。而在今天这个以炒作为主导的邮市中,人们已经很难见到集邮者的身影。邮市一波又一波的行情,波涛过后,终会风平浪静,指望依托行情来扩大集邮者的队伍,来挽救集邮事业,是不可能的。所以,面对这样的邮市,集邮组织究竟应该担当什么样的角色,就显得格外重要。
在许多集邮者眼中,全国集邮联合会理应是集邮者之家。但是,多年来,广大集邮者面对不断侵害集邮消费者利益、有损集邮事业发展的发行政策而呻吟、呐喊时,全国集邮联合会却没有真正做到想邮迷之所想,急邮迷之所急,为邮迷之正当诉求撑腰。
近几年,邮市开发“珍稀邮册”泛滥成灾、邮展商业化倾向过浓等问题不胜枚举。集邮者不禁要问,全国集邮联合会究竟应在其中担任什么角色?中国集邮事业的滑坡,集邮水平的低下,到底归罪于什么?邮政部门、全国集邮联合会,又该负些什么责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