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邮票志号的演变
一、第一个时期(1949~1967)志号形式是:票种-套号-图号-总图号-年份。
如“纪29.2-1(118)1954”,依次表示:纪念邮票第29套,共2枚,这是其中第1枚(即第1图),是全部纪念邮票的第118图,1954年发行。“特”字则表示特种邮票,特种邮票志号表示形式与纪念邮票同(在邮票底部加印发行年代是从第16套纪念邮票“抗日战争十五周年纪念”开始,在这之前邮票上无发行年代)。到1967年,纪念邮票发行到“纪124”,特种邮票发行到“特75”。
1967年4月至1970年1月发行的邮票取消了这种志号,但在全张邮票边纸上有编号,称为“文”字邮票。
二、第二个时期(1970年8月1日~1973年10月)志号形式是:邮票底部左边印上新编的连续号,不分纪念、特种邮票,每种邮票编一个号,共21套,从1编至95。
如1970年8月1日发行的“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邮票,底部左边印的“(1)”是连续编号,底部右边印的“1970”是发行年份。
三、第三个时期(1974~1991年底)志号形式是:恢复纪念邮票与特种邮票分别编列志号,用汉语拼音字母“J”、“T”,分别代表“纪”、“特”,从“J1”、“T1”编者按起,志号数字含义同于老纪特志号,有年份,无总图号。J、T志号实行到1991年底,纪念邮票发行到“J185”,特种邮票发行到“T168”。
四、第四个时期(1992年1月起至今)的志号形式是:每年发行的纪、特邮票按年度统一编排顺序号。邮票底部左边为发行年份及套票的顺序号,右边括号内表示这套邮票的枚数和本枚是第几枚;“T”“J”分别表示特种邮票和纪念邮票。
如“壬申年”邮票是1992年发行的第1套邮票,共2枚,属于特种邮票。第1枚(面值20分)邮票底部左边印有“1992-1”,右边印有“(2-1)T”;第2枚(面值50分)邮票底部左边印有“1992-2”,右边印有“(2-2)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