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收藏先识筋
集邮投资理论通常把邮票的“筋”分为两个概念,前者是系列邮票中起瓶颈作用的那一套,后者是套票中收集难度最大的那一枚邮票,两者虽是巨细之分,但同样因“量”风生水起。 新中国发行的系列邮票,最多的是生肖题材,已经连续了24年,其它四大佛教名山、五岳以及“敦煌壁画”、“三国演义”、“水浒”等,虽然套数不多,但同样也先后经历多年,由于时间跨度过长,邮票发行政策有变化,集邮环境背景有变化,因此邮票发行量也有上下不定的浮动。而其中发行量最少的那套邮票,在系列邮票中自然举足轻重。前期系列邮票的发行量多呈梯形向上递增,因此系列邮票的开门票,往往就是该系列的“龙头”。最典型的T46《庚申猴》,发行量不足500万,仅仅为《辛酉鸡》的一半,因此当生肖题材成为集邮收藏追逐热点后,它的市场价自然一路向上飚升。集邮投资理论常说的“龙头效应”,根源就在于此。用上小下大的瓶子形状形容邮票发行量,其中发行量少的那套邮票恰似瓶颈部份,因此“龙头效应”也被称之为“瓶颈效应”。近些年邮票发行量呈倒“V”字变化,许多系列邮票如“传统节日”、“聊斋志异”'、“民间传说”等,发行量逐年减少,出现了新中国邮票发行史上少有的“倒瓶颈”现象,系列邮票的“筋”,也从头部向中间甚至向尾部转移。偏重集邮经济利益的投资者,应该对这种变化有足够的重视。
具体到套票中的“筋”票,技术因素更复杂一些,这之中,发行量多寡虽起一定作用,但真正具有实质意义的,还是邮票的存世量。影响邮票存世量的因素比较多,但其中起主要影响的,一是单枚邮票的发行量,一是单枚邮票的消耗量。
由单枚邮票发行量最终决定其在整套邮票中所起作用,比较常见的,是新JT邮票中《鉴真》、《古代科学家①》、《古代文学家①》、《风筝①》、《荷花》、《留园》等品种,这些套票中的最后一枚高分票,基本都是发行量最小的,而且这个“小”的比例相当可观。如《风筝①》、《荷花》等70分票,仅仅只有100万,是前3枚邮票发行量的1/15,因此它在整套邮票,无可争议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它的市场价,也多在全套邮票价格的90%左右。这种类型的“筋”,在新中国邮票中比较普遍,有共同的规律。但往往也有例外,这就是单枚邮票消耗量的多寡,也能改变其在整套邮票中所起作用。最具有典型意义的。是文4《祝毛主席万寿元疆》,其中4分、8分单枚票,发行量在850万左右,后三枚高值,发行量最低只有290万。但因后三枚面值不适合邮政通信需求,几乎很少消耗,存世量反而大得多,市场价也就远远低于前两枚。类似情形的还有编号邮票8-11《巴黎公社》,其中8分单枚票发行量高达1500万,是22分单枚票的7.5倍,但因大量消耗于邮政通信存世凤毛麟角,其价格也在全套邮票中占到80%以上。文2《毛主席万岁》的“筋”票分别为有林彪站像和坐像的两枚,但造成这两枚邮票存世量稀少的,不是通信消耗,而是出于政治原因。“文革”期间林彪叛逃,邮票受其牵连,纷纷毁于剪刀之下。目前这两枚邮票包括信销、盖销,在市场都价格不菲。《京剧脸谱》的“筋”票发生的变化富有戏剧性,先是8分票“黄盖”紧缺,后来有好事者从偏远地区邮局搜出大量“黄盖”,结果凤云突变,4分票“李逵”一夜间成了稀罕。如果仔细分析,这中间就不单单是“消耗”的原因了。
邮票收藏先识“筋”,这是初学者迈进集邮门槛的第一步,也是集邮经济的第一课,学得好学得透,在以后的道路上,就会少走许多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