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筒史话

发布:2011-11-1 12:34:18  来源:哈尔滨百姓网-收集整理  浏览次  编辑:佚名
邮筒,再普通不过了,静静的守候在邮局的门口或繁华的路口、车站、机场、码头……时刻担负着为两地朋友传递亲情。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现代化的通信手段完善,为人们提供更多的通信方式,但利用邮筒这个传统通信手段依然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尽管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邮筒已不是那么稀奇了,但你能想到最早的邮筒竟是一只靴子呢?   

    1488年,葡萄牙一位名叫迪亚士的航海家率领的船队在海上遇险,除他本人乘坐的那只船得以幸免外,其余船只全部覆没,一些船员下落不明。迪亚士返航前命令部下给可能生还的同胞写了一封信,放在一只靴子里,挂在海边一枯树枝上。一年以后,葡萄牙的另一位航海家奥·戴·诺瓦尔途径此地,意外地“收”到了“邮筒”里的那封信。于是,便在当地修建了一座小教堂,纪念遇难同胞。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教堂附近兴起了一个村镇,靴子“邮简”的故事被传为佳话。此后,葡萄牙海员一直沿用这只鞋做的“邮筒”来传递信息,而利用邮简投寄信件这一形式也被流传下来了1653年法国巴黎的文件上已经记载了邮简的出现,这是有关邮筒的最早的文字记录1852年,英国在泽西岛圣赫利尔设置了首批邮筒,至今仍在使用,可称得上是最古老的邮筒了。   

    中国的邮筒从1906年开始正式设立。其实在唐朝,“信筒”一词使开始使用。当时的大诗人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与会稽太守元镇、吴兴太守钱徽等一些文人墨客都是至交,有时聚在一起吟诗作赋,互相切磋。毕竟各自为官一方,聚日苦短,去日苦多,于是约定,若有诗文相送,则藏在竹筒中,派驿卒去投递。后来,一传十,十传百,这种方式广为文人所采纳。这里的竹筒就是我国最旱的邮筒,今天的邮筒名称即取自于此。有诗为证:“尺书裁罢寄邮筒”,这是唐代著名的诗僧贯休的传世佳句,诗中提到的“邮筒”即竹简。   

    新中国成立后的1949年12月10日,第一次全国邮政会议确定我国邮政以绿色为专用色,囚为绿色象征着和平、青春、茂盛和繁荣,邮政工作人员则被誉为“绿衣天使”,直到今天,邮局的门面、邮车、邮筒仍以绿色为标志色。1950年11月1日发行了一套以绿色邮筒为主图的纪念邮票,以纪念“全国邮政工作会议”召开一周年。   

    国内邮筒大多用铸铁、铁板或水泥等材料制成,外形以圆形居多,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邮政曾使用过外形为长方体的灯箱式邮筒,由于容易同户外广告箱相混淆,不久又恢复使用圆形绿色邮简。但也有特殊形式的邮筒,杭州市邮政局河坊街支局门前的邮筒就比较有地域特色,邮简为铸铁的,通体为绿色,邮筒分三部分,下部为方形底座、起到固定邮筒的作用;中部为圆形莲花杆,上支撑邮筒,下连接底座;上部为长方体邮筒,正面和背面为三潭印月和骆使传书浮雕图以及英文POST字样。国外的邮简还有术制的、塑料的及有色金属的,尽管它们种类颇多,样式各异,但履行的职责却是相同的。

相关文章

哈尔滨百姓网推广链接[一]
哈尔滨百姓网推广链接[二]
关于我们 | 广告投放 | 用户帮助 | 用户注册 | 留言反馈 | 网站建设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Reserved 2008-2009 0451bx.cn 哈尔滨百姓网 版权所有
黑ICP备08101926号  我要啦免费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