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原祁红丝石砚
这方红丝石砚,高11、宽15.2、厚1.9厘米。砚底阴刻三行竖排铭文:“石师道人魏碑 、百砚斋隶书 、王原祁清玩魏碑 ”。
王原祁1642-1715 ,字茂京,号麓台、石师道人,江苏太仓人,王时敏孙。康熙九年1670年 进士,官至户部侍郎,人称王司农。登第后,专心画学。山水能继祖法,而于黄公望浅绛尤为独绝,笔墨生拙,韵味醇厚,享有“笔端金刚杵”之称。王原祁曾长期在宫廷作画,并担任《万寿盛典图》总裁、《佩文斋书画》纂辑官。清代初期和中期,由他领导的“娄东派”独霸画坛,被画史誉为“四王”和清初“六大家”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吴历、恽寿平 。
这方刻有王原祁铭识的红丝石砚,其砚面雕饰与这位艺术大师的作品一样简率、纯熟、随意、老辣。雕刻家根据天然的红丝石形状、色泽、纹理,因材赋形、因材施艺,浅雕与深雕相结合,将四个荷形砚池与所饰的荷叶和砚尾边的波纹雕饰得既生动又和谐。尤其是砚边左下方,夸张的雕刻了一只刚从荷池里浮出水面的乌龟,龟爪用力着于砚堂边,曲颈向砚额喷射出一股绕荷形砚池的清水,沐浴着含苞欲放的荷花。砚堂像一块陆地,与碧波荡漾的砚池相映生辉,彰显了砚面古朴、多变的艺术动感。
据《青州府志》、《临朐县志》载:红丝石砚产于山东益都县一带,唐时属青州今山东潍坊市、淄博及青州市一带 ,故红丝砚在古代亦称“青州红丝砚”。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论砚》说:“蓄砚为青州第一,绛州次之,后始端、歙、临洮。”宋代嘉祐年间曾任青州知州的唐彦猷在《砚录》中云:“红丝石华缛密致,皆极其妍。既如加镌凿,其声清悦,其质之华泽,殊非耳目之所闻见。”宋代李之彦《砚谱》记:“苏易简作《文房四宝》……谱中载四十余品,以青州红丝砚为第一,斧柯山端石 为第二,龙尾石为第三,余皆中下。”又云“青州红丝石,外有皮表,磨砻即现其理,红黄相参,理黄者其丝红,理红者其丝黄。”红丝石无大砚,多琢成小品。唐宋时期四大名砚依次是:红丝砚、端砚、歙砚、澄泥砚。到宋代后期,因红丝砚停产不出,才以产于甘肃临洮的洮河砚补入,即成为端砚、歙砚、澄泥砚和洮河砚。而红丝砚最早开采大约在唐中和年间,历代大多由民间开采,每个坑洞中储藏量不大,且生产时断时续,明清以来几乎淹没。余今能收藏这方珍稀的红丝石砚,也许是缘分吧
王原祁铭识的这方龟荷波纹红丝石砚,石纹细腻,致密坚实,呵之即润。特别是设计、雕刻、造型、装饰具有明显的“鲁派”风格。它以势造形,形状自然,巧用纹饰,借以天然形成的石料与砚堂云水般的红黄丝纹相得益彰。砚堂边各有一条不裂的冰纹,上边那条较粗的冰纹为金黄色,这两条等边冰纹与荷叶形砚台寓意为“天圆地方”。砚池、砚额、砚岗、砚边、砚侧依旧保留着黑古的包浆。砚底微凹,夹杂石英;石料的墨斑颇似砚面的墨痕,亦有曲旋的纹丝,而次第不乱:另有三条冰纹与砚堂冰纹相连。据笔者查阅《中国书画印鉴款识》,对照王原祁名款墨迹,贸然判定此砚为好友馈赠王原祁之物,此论尚待专家鉴定。尽管此砚仅有巴掌大小,但它承载着三百多年的文化内涵,可谓珍贵难得的清玩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