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墨的鉴赏三题
发布:2011-10-30 20:07:59 来源:哈尔滨百姓网-收集整理 浏览次 编辑:佚名
陆续读了一些谈墨的专著、文章,大多受益匪浅,尤其老一辈藏墨家如尹润生、周绍良等先生文章更是如此。但同时,也发现其中有些问题值得提出商榷,以下试作阐述。
一、关于牛舌形墨
尹润生先生著《墨林史话》,认为山西省大同冯道真墓出土的元代“中书省”墨为牛舌形。其“古墨撷英”章节中29·龙门氏“天府御香”墨(附图1);33·梁清标“蕉林书屋”墨;54·巴孟嘉“远烟香”墨,尹氏均认为是牛舌形。周绍良《清墨谈丛》一书中一方近似图1的王晋卿留素斋“九子”墨,周氏称作舌形墨。而其他接近图2形状的墨,周氏称做腰圆形。高度矮一些,接近圆形者,周氏则称做椭圆形。在《清墨谈丛》“潘怡和酣咏斋墨”中,收有一墨拓片(附图3),惜乎周氏文字中未说明为何形。其实此形正是标准的牛舌形。在《方氏墨谱》、《程氏墨苑》中均有数枚牛舌形墨稿。
二、函璞斋与鉴莹斋
《收藏家》2005年第2期李晶先生“非人磨墨人磨人——济南市博物馆藏墨谈”,文中认为“他(汪节庵)的‘函璞斋'、‘鉴莹斋'就与曹素功、汪近圣两家并驾齐驱”。函璞斋为汪节庵墨肆并无疑问,其始于何时尚无确切证据。乾隆三十年函璞斋曾制书函式墨,此似为目前已知函璞斋最早之墨品。《清墨谈丛》云“汪氏事业,历乾、嘉、道三朝,最后归并于鉴莹斋,似仍以‘节庵'之名制墨,故世有‘节庵'款与‘鉴莹斋'并存者”。因此“鉴莹斋”实为胡爱棠之墨肆,胡爱棠创业于清嘉庆年间,自道光末年,胡爱棠鉴莹斋接手函璞斋,一段时间内仍以“汪节庵造”字样应市,李文将鉴莹斋归于汪节庵名下,似有不妥。我藏有一块“大黄布千”币形墨,便是胡爱棠墨肆选,侧有“鉴莹斋精选松烟”字样。
三、关于“墨无伪品”论
《中国文物报》2005年7月20日“大观”版刊登丁正元先生“‘千秋光'彩朱墨”一文,丁文认为自藏“千秋光”为“汪近圣儿孙所制,实为绝妙好墨也!”此墨是否汪氏儿孙所制姑且不说,真伪亦不说,唯丁文认为“这里,还需说明一点,就是仿古之风古今有之,今犹更甚;然而,墨之造假较为少见。赵汝珍‘古董辨疑'云:‘今之所谓古董者,无一不有伪制充塞于内,其唯一之例外,即为古墨,其中绝无伪品也。盖制造之地有限,不可随地仿制,制之劣者不能应用,制之精者任人均可成名……'”表面看来,丁文是赵文的引申,仔细分析,两者并不相同。在谈问题之前,先说明一下,我手头的赵汝珍《古董辨疑》为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7年8月第1版。引文出自该书第十四章“杂辨”之“古墨无伪品”一节,核对后发现与丁文在标点断句及个别字上有出处,但意思相同。
我以为丁文出现的问题,是在概念上没有弄清楚,因为赵汝珍说的是“古墨无伪品”,不是说墨无伪品。丁文引用赵文来说明“墨之造假较为少见”,是会错了意。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不妨看一看赵汝珍另一著作《古玩指南》,在第十章“古墨”第四节“墨之伪制”中说:“凡古玩多伪制,惟墨则否,盖墨重质而不重名。质之佳者非名物亦贵,劣者虽名制亦不值钱,非若其他古玩,贵贱之基地于真伪者”。赵汝珍在叙述了为什么墨之伪制少的原因后,接着举了几种作假情况,如旧套墨中少了一锭或几锭,影响了售价,便仿制所缺锭充数,“其制之精者无不易鉴出”。又如他认为名墨商如胡开文等以真材实料制造,“但一般小资本、不著名之商号所制之墨完全仿照各墨制造。市上所售之劣品均此类商人所为者。墨中为伪品十九皆此类也”。从上面引文看,已明明白白说明在过去,至少在赵汝珍生活的民国时期就有伪品存在。其实赵汝珍的意思是墨为清耗品、实用品,人们一用便知,一些有名墨肆本着货真价实的经营观念是不做假冒事情的,因此“古墨”绝无伪品。但胡开文不做假,不代表李开文、张开文不做假。民国时的李开文、张开文不做,当代的李开文、张开文也还在做。因此,墨之市场存在以假、新墨充老、旧墨现象是不争的事实。
在“古墨”一章后,赵汝珍到了一个当时市场上明末清初古墨的行市表(民国三十一年),最贵者一千元,多数在数百元之间。而民国时明拓“在齐玄极寺碑”孤本六百元,明拓“琅琊石刻”、“西狭颂”、“祀品碑”等不过二、三百元。而沈周山小长卷不过六百元,赵之谦花卉大屏四幅才二百元(此资料为1920年罗振玉公开出售价目表,见《碑帖鉴别常识》,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年4月第1版)。由此比较,说明当时古墨价格并非不昂。有人收藏,又有利可图,便会有人制做贩卖。至于成本,造假者自会盘算。比如,工业用炭墨在清末时已由外国输入国内,民国时造的墨,有不少已掺入了炭墨,目的就是为了降低成本。只不过掺的比例有所不同。
尹润生先生在《墨材史话》“鉴定方面若干问题”中写道:“在鉴定墨的真伪问题上,应首先明确划分伪品的原则,这个问题能够得到解决,就不难从真品中剔出伪品了……含混地回答:凡不是真品,就是伪品。然而在墨的伪品中却有伪造与仿造的区分。为了图利伪造,墨的本身根本不是烟料,专门为了骗人图利,这当然是伪品。除此以外,尚有仿造的一类,其仿制目的虽不同,但仍用上等烟料制成,像这样的伪品,固然不是真品,但也不能完全以伪品视之,应以仿品来看待比较公允”。我以为尹先生关于墨之真伪原则划分是十分得当的。同时再一次说明墨中是有伪品存在的。
关于仿品,“清代墨家仿明代墨,一种是只标明年款(如‘永乐元年',‘宣德年制'等字样),不署墨家名款……另一种标明某墨家仿明代某墨家,如清康熙曹素功仿吴叔大‘雪画义堂'、清乾隆汪近圣仿方于鲁墨谱式四十种。这类仿品有仿家自己的名款,也有被仿家的名款……(《墨林史话》)”以上所说情况都不属于伪品。如果有人将后期仿前期、小名家仿大名家墨之仿款除去或填补冒充谋利,对于这种情况,我们不能武断地说墨本身为伪。但墨现在呈现的状况是虚假的,应鉴定后指谬,还其真实面目。附图7是屯溪胡开文墨厂藏民国旧墨模之拓本,此墨是1931年张大午等人游黄山后所制纪念墨。八十年代,某画店为庆祝该店成立若干年纪念,特请屯溪胡开文墨厂仿制了一批“云海归来”墨做纪念品(附图8)。将此墨拓与旧墨模拓比较,可知新墨是完全仿照于旧墨制做的。虽然墨上没有标明仿制者及年月,它仍属于仿品而非伪品。但如果有人将此墨做旧,冒充民国时墨,这就是另一回事了。这就需要藏者从墨的各个形态特征、材料工艺诸方面去鉴别了。
关于伪品,近二十年来,伪品不断,不是丁文所说的“墨之造假较为少见”。前期伪墨的一个特征就是体积较大,有的形式奇特。图案有的按旧谱仿制,有的则完全面壁虚造,以乱视听。仿制对象多为清代制墨家,如汪近圣,汪节庵等,少数有冒方于鲁、程君房等。附图9便是两锭伪品,一伪汪节庵,一伪乾隆御制。大者规格27×7.8厘米,两墨均做有断纹。造假者出于成本考虑,伪品不可能使用真材实料,尤其大锭墨。即使在过去,精品往往也是小锭墨居多。现在假墨无一例外用工业炭黑加骨胶制成,香气则是冰片冒麝香。还有更低劣者是用老粉制成,此等墨根本无法使用。由于毛笔已退出了日常生活需要,加之墨汁普及开来,墨的市场极度萎缩,多沦为旅游纪念品,此等墨售价极低,而制做、销售者还要有利润可赚,墨之优劣可想而知。
伪古墨的销售对象一为古墨收藏和爱好者,另一对象便是书画家,有些书画家习惯或相信使用古墨、旧墨,但往往缺少鉴别常识,时有上当受骗者。有的付出的代价极高,不知内情者是无法想像的。这类事例并不少见,这里不烦亦不宜详举,购者当自慎之为要。
一、关于牛舌形墨
尹润生先生著《墨林史话》,认为山西省大同冯道真墓出土的元代“中书省”墨为牛舌形。其“古墨撷英”章节中29·龙门氏“天府御香”墨(附图1);33·梁清标“蕉林书屋”墨;54·巴孟嘉“远烟香”墨,尹氏均认为是牛舌形。周绍良《清墨谈丛》一书中一方近似图1的王晋卿留素斋“九子”墨,周氏称作舌形墨。而其他接近图2形状的墨,周氏称做腰圆形。高度矮一些,接近圆形者,周氏则称做椭圆形。在《清墨谈丛》“潘怡和酣咏斋墨”中,收有一墨拓片(附图3),惜乎周氏文字中未说明为何形。其实此形正是标准的牛舌形。在《方氏墨谱》、《程氏墨苑》中均有数枚牛舌形墨稿。
二、函璞斋与鉴莹斋
《收藏家》2005年第2期李晶先生“非人磨墨人磨人——济南市博物馆藏墨谈”,文中认为“他(汪节庵)的‘函璞斋'、‘鉴莹斋'就与曹素功、汪近圣两家并驾齐驱”。函璞斋为汪节庵墨肆并无疑问,其始于何时尚无确切证据。乾隆三十年函璞斋曾制书函式墨,此似为目前已知函璞斋最早之墨品。《清墨谈丛》云“汪氏事业,历乾、嘉、道三朝,最后归并于鉴莹斋,似仍以‘节庵'之名制墨,故世有‘节庵'款与‘鉴莹斋'并存者”。因此“鉴莹斋”实为胡爱棠之墨肆,胡爱棠创业于清嘉庆年间,自道光末年,胡爱棠鉴莹斋接手函璞斋,一段时间内仍以“汪节庵造”字样应市,李文将鉴莹斋归于汪节庵名下,似有不妥。我藏有一块“大黄布千”币形墨,便是胡爱棠墨肆选,侧有“鉴莹斋精选松烟”字样。
三、关于“墨无伪品”论
《中国文物报》2005年7月20日“大观”版刊登丁正元先生“‘千秋光'彩朱墨”一文,丁文认为自藏“千秋光”为“汪近圣儿孙所制,实为绝妙好墨也!”此墨是否汪氏儿孙所制姑且不说,真伪亦不说,唯丁文认为“这里,还需说明一点,就是仿古之风古今有之,今犹更甚;然而,墨之造假较为少见。赵汝珍‘古董辨疑'云:‘今之所谓古董者,无一不有伪制充塞于内,其唯一之例外,即为古墨,其中绝无伪品也。盖制造之地有限,不可随地仿制,制之劣者不能应用,制之精者任人均可成名……'”表面看来,丁文是赵文的引申,仔细分析,两者并不相同。在谈问题之前,先说明一下,我手头的赵汝珍《古董辨疑》为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7年8月第1版。引文出自该书第十四章“杂辨”之“古墨无伪品”一节,核对后发现与丁文在标点断句及个别字上有出处,但意思相同。
我以为丁文出现的问题,是在概念上没有弄清楚,因为赵汝珍说的是“古墨无伪品”,不是说墨无伪品。丁文引用赵文来说明“墨之造假较为少见”,是会错了意。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不妨看一看赵汝珍另一著作《古玩指南》,在第十章“古墨”第四节“墨之伪制”中说:“凡古玩多伪制,惟墨则否,盖墨重质而不重名。质之佳者非名物亦贵,劣者虽名制亦不值钱,非若其他古玩,贵贱之基地于真伪者”。赵汝珍在叙述了为什么墨之伪制少的原因后,接着举了几种作假情况,如旧套墨中少了一锭或几锭,影响了售价,便仿制所缺锭充数,“其制之精者无不易鉴出”。又如他认为名墨商如胡开文等以真材实料制造,“但一般小资本、不著名之商号所制之墨完全仿照各墨制造。市上所售之劣品均此类商人所为者。墨中为伪品十九皆此类也”。从上面引文看,已明明白白说明在过去,至少在赵汝珍生活的民国时期就有伪品存在。其实赵汝珍的意思是墨为清耗品、实用品,人们一用便知,一些有名墨肆本着货真价实的经营观念是不做假冒事情的,因此“古墨”绝无伪品。但胡开文不做假,不代表李开文、张开文不做假。民国时的李开文、张开文不做,当代的李开文、张开文也还在做。因此,墨之市场存在以假、新墨充老、旧墨现象是不争的事实。
在“古墨”一章后,赵汝珍到了一个当时市场上明末清初古墨的行市表(民国三十一年),最贵者一千元,多数在数百元之间。而民国时明拓“在齐玄极寺碑”孤本六百元,明拓“琅琊石刻”、“西狭颂”、“祀品碑”等不过二、三百元。而沈周山小长卷不过六百元,赵之谦花卉大屏四幅才二百元(此资料为1920年罗振玉公开出售价目表,见《碑帖鉴别常识》,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年4月第1版)。由此比较,说明当时古墨价格并非不昂。有人收藏,又有利可图,便会有人制做贩卖。至于成本,造假者自会盘算。比如,工业用炭墨在清末时已由外国输入国内,民国时造的墨,有不少已掺入了炭墨,目的就是为了降低成本。只不过掺的比例有所不同。
尹润生先生在《墨材史话》“鉴定方面若干问题”中写道:“在鉴定墨的真伪问题上,应首先明确划分伪品的原则,这个问题能够得到解决,就不难从真品中剔出伪品了……含混地回答:凡不是真品,就是伪品。然而在墨的伪品中却有伪造与仿造的区分。为了图利伪造,墨的本身根本不是烟料,专门为了骗人图利,这当然是伪品。除此以外,尚有仿造的一类,其仿制目的虽不同,但仍用上等烟料制成,像这样的伪品,固然不是真品,但也不能完全以伪品视之,应以仿品来看待比较公允”。我以为尹先生关于墨之真伪原则划分是十分得当的。同时再一次说明墨中是有伪品存在的。
关于仿品,“清代墨家仿明代墨,一种是只标明年款(如‘永乐元年',‘宣德年制'等字样),不署墨家名款……另一种标明某墨家仿明代某墨家,如清康熙曹素功仿吴叔大‘雪画义堂'、清乾隆汪近圣仿方于鲁墨谱式四十种。这类仿品有仿家自己的名款,也有被仿家的名款……(《墨林史话》)”以上所说情况都不属于伪品。如果有人将后期仿前期、小名家仿大名家墨之仿款除去或填补冒充谋利,对于这种情况,我们不能武断地说墨本身为伪。但墨现在呈现的状况是虚假的,应鉴定后指谬,还其真实面目。附图7是屯溪胡开文墨厂藏民国旧墨模之拓本,此墨是1931年张大午等人游黄山后所制纪念墨。八十年代,某画店为庆祝该店成立若干年纪念,特请屯溪胡开文墨厂仿制了一批“云海归来”墨做纪念品(附图8)。将此墨拓与旧墨模拓比较,可知新墨是完全仿照于旧墨制做的。虽然墨上没有标明仿制者及年月,它仍属于仿品而非伪品。但如果有人将此墨做旧,冒充民国时墨,这就是另一回事了。这就需要藏者从墨的各个形态特征、材料工艺诸方面去鉴别了。
关于伪品,近二十年来,伪品不断,不是丁文所说的“墨之造假较为少见”。前期伪墨的一个特征就是体积较大,有的形式奇特。图案有的按旧谱仿制,有的则完全面壁虚造,以乱视听。仿制对象多为清代制墨家,如汪近圣,汪节庵等,少数有冒方于鲁、程君房等。附图9便是两锭伪品,一伪汪节庵,一伪乾隆御制。大者规格27×7.8厘米,两墨均做有断纹。造假者出于成本考虑,伪品不可能使用真材实料,尤其大锭墨。即使在过去,精品往往也是小锭墨居多。现在假墨无一例外用工业炭黑加骨胶制成,香气则是冰片冒麝香。还有更低劣者是用老粉制成,此等墨根本无法使用。由于毛笔已退出了日常生活需要,加之墨汁普及开来,墨的市场极度萎缩,多沦为旅游纪念品,此等墨售价极低,而制做、销售者还要有利润可赚,墨之优劣可想而知。
伪古墨的销售对象一为古墨收藏和爱好者,另一对象便是书画家,有些书画家习惯或相信使用古墨、旧墨,但往往缺少鉴别常识,时有上当受骗者。有的付出的代价极高,不知内情者是无法想像的。这类事例并不少见,这里不烦亦不宜详举,购者当自慎之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