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砚收藏全指导
历代文人对名砚的鉴赏归纳起来有八条标准,即“纹斑绮丽,玉德金声,坚劲发墨,下墨如风;经久不乏,停墨浮艳;贮水不耗,历寒不冰;涩不留笔,护毫佳秀;滑不拒墨,磨墨无声;瓜肤彀理,涤之即净;池润容墨,文作天工”。 笔者认为砚的鉴赏标准,一是它的实用价值,首先取决于石质;二是它的艺术价值,主要在于雕琢。
一、 古砚的种类
现在它几千年的发展长河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类别,下面控制砚原料不同分成大类,各大类下再按产地分成小类:
1.瓦头砚 :又名秦砖汉瓦砚,这是用秦砖汉瓦制成的砚台。
2.澄泥砚 :宋代以后为四大名砚之一,借助于古代制作砖瓦陶器的工艺,把泥土经过澄滤,除掉粗渣沉淀后,加一些坚固剂,再制坯燃烧制成。其质地坚硬耐磨,呵气即湿,容易发墨,不损笔毫,不耗墨。有人工砚与天然砚之别。虢州澄泥砚,唐人推为第一。宋代有相州、泽州澄泥砚,明代颇负盛名的是绛县澄泥砚。
3.漆砚 :在现形外表,裹上麻布及丝织品,在麻布、丝织品上涂上一层漆灰,经晾干打磨后,再涂上一层朱漆。这种砚台轻便、坚固、耐用。
4.石砚 :用石制作的砚,是历史最悠久、使用范围最广泛的一种砚台,历代名品叠出,按产地可将其分为:
端砚:出产于广东高要县的端溪石,始制于唐朝,历朝均作为贡砚、赐砚。石质细润,花纹独特,呵气即可研墨,研墨无声,发墨不损毫,加上精美的雕刻,奇特的造型。使得古端砚多成为稀世奇珍。为四大名砚之首。
歙砚:产于歙州婺源县(今江西婺源县)的龙尾山,所以又称龙尾砚。始制于唐朝,南唐在那里设砚务官,督促开采砚石,歙石石色青莹,石理缜密,坚润如玉,发墨如油,为四大名砚之 青州砚:产于沂蒙山区的临朐县老崖固,多为红丝石,所以又称红丝石砚。始制于唐朝,石声清悦,石色美丽,石中多纹彩,有云纹、水纹、木质纹等特点,红丝石砚质嫩理润,贮水不耗,易于发墨,不损笔毫。端歙没有兴起之前,为名砚之首,属四大名砚之一。至宋时因为石源枯竭而衰落。
洮石砚:产于甘肃省洮河东岸喇嘛崖鹦哥山嘴,又称洮砚。洮石有绿挑和红挑两种,绿洮色泽青蓝,肌理细润,纹似卷云,宛苦水波,风格独特。红挑石质纯净甘润,极为罕见。洮砚石质坚润,色彩绿蓝雅丽,呵气可研,发墨细快,保湿利笔,流传至今的已很罕见,为四大名砚之一。
青州紫金石砚:石色纯紫,色润细腻,发墨如端歙,有人将其列为宋代名砚之首。
青州金星石砚:产于临沂,又称羲之砚。石墨如漆,温润如玉,金星遍布,质地滴水不涸,叩之有声,涩不留笔,是制砚上品。
博山淄石砚:产于山东博山。石砚色泽缤纷,绚丽多彩,肌理润滑,易于发墨,被视为上品,素有“损石”美称。
灵壁砚:产于安徽灵壁县。砚石出自古泅水中,因为受到千万年来的水击浪冲,形成了自然的峰峦纹理,透空玲珑,形状各异。石质硬度大,石理缜密,色泽清润,发墨快,不损笔毫,与端歙齐名,宋代曾作为贡品进贡。
另外,还有菊花石砚、易州石砚、角石砚、乌金砚、灵岩石砚、开化石砚、黎溪石砚、沉州石砚等。
古代的砚除了上述几种外,还有瓷砚、金属砚、玉砚等。
二、古砚的构造
砚的整体俗称砚台,它的结构比较简单,概括起来,不外乎以下几个部分:
砚堂:又叫砚心、墨堂、墨道。指砚的中心研墨处,即砚的核心部位。石质好坏,使用价值高低都由它决定。有些名贵石品,如端砚独有的“鱼脑冻”、“蕉叶白”等,在设计和刻制时都保留在这一部位。
砚岗:指砚堂中间稍高的部分,向四周渐渐低下去,使研墨时所得墨汁随时可向四周低洼处流下而贮存起来。
砚池:也叫砚湖、砚沼、砚海、墨海、墨池、砚泓,指砚的贮存已经研出的墨汁的低洼处,一般都在砚堂前端或周围。
砚唇:也叫砚缘,指砚堂周围略高的边缘带,形成砚的轮廓,好象砚堂的堤坝。
砚额:也叫砚头,指砚的上部较其他三边砚唇更宽,一般砚的主要工艺雕刻、纹饰都在这一部位。另外,端砚的石砚、雕琢设计也力求安排在这一部位,以提高砚的观赏价值。
砚面:指砚的表面、上面或正面。
砚背:又叫砚底、砚下、砚阴、砚后,指砚的背面,即与砚面相反的那一面,经常在上面镌刻铭记诗词。
砚侧:又称砚旁,指砚的周围侧面,也常在上面镌刻铭记。 四、名砚介绍
三、名砚介绍
1.《兰亭砚》 宋代端砚名品,外形象一块砖头,但砚尾和砚底掏空,以减轻砚的重量。砚池上部雕刻一老者伏案书写,旁边有书童服侍,还刻有亭台、游鹅。砚的四侧刻成读书图、下棋图、弹琴图、观画图,画面古雅清逸,砚底雕刻了王羲之写的《兰亭序》,砚也因此得名。本品为历代文人雅士所喜爱,因而历代都有仿制。
2.明《海天旭日砚》 本品直径长31.8厘米,石质坚细,润泽发墨,并有云霞水浪纹,制作朴素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