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麦地山小学的詹炳兴、盛朝伍(右一)做代课老师分别有21年、18年。 记者杜文蕾/摄
计家伟(左一)做代课老师已经有17年了,自从要清退代课老师,他们的身份就变成了后勤人员,继续教书。这样尴尬的身份让他们很困惑。记者杜文蕾/摄
新闻速读 按教育部要求,全国将陆续清退44.8万代课教师。如今一些边远地区,受政策影响,出现了结构性矛盾——正式教师不愿来,清退代课教师后,孩子又无学可上。于是,这些地方不得已,只能将代课教师转岗成临时工继续从事教育事业。
从2006年开始,按教育部的要求,全国将清退44.8万代课教师。去年,我国已经完成了31万代课教师的清退任务。在宜良县竹山乡,23名代课教师却面临着清退不辞退、不转正、不处理的尴尬状态,目前,他们只能以学校后勤人员这一“临时工”的身份继续教书。
客观事实:代课教师清退未辞退
“计老师,春节快乐!”今年过年,不少走出宜良县竹山乡麦地山村委会的学生并没有忘记自己的老师,纷纷打电话来问候。可是他们不知道的是,计老师正经历着一生中最无奈的时刻。
“计老师”,每次听到有人这样称呼自己,计家伟总是习惯性地一愣,心中像打翻了调料瓶,五味陈杂。初中毕业至今,在讲台上一站就是17个春秋的计家伟经历了教师、民办教师、代课教师、临时代课教师等岗位,终于在今年1月1日被“清退”并沦为临时工,每一次身份的转变,都让他离“老师”的梦想越来越远,直至遥不可及……
2009年12月8日,竹山乡中心学校召开了一次会议,包括计家伟在内的乡里23名代课教师被聚集到一起。在会上,副乡长柴艳辉拿出一张乡里和宜良县签订的责任书,并以此说明“清退”是必须的。
12月31日,计家伟在忐忑中结束了一天的课程。按照要求,从第二天开始,他将被“清退”出这所与他血脉相连的学校。但是,对于只有7名老师的宜良县竹山乡麦地山村委会桃茵希望小学来说,学校不可能一下子就清退3名代课教师。
计家伟在沉默中等待着命运,让他没有想到的是,竹山乡也同样以沉默来应对这个问题,12月31日就在双方的沉默中度过了。元旦刚过,计家伟就打电话询问相关部门,得到的回复是“你们安心教书,我们正在努力争取留下你们。”
惨淡人生:育人17年欠债5000元
“我经常和朋友开玩笑,说自己是拿着‘年薪’的代课教师。”计家伟苦笑着说,从1993年入行时,每月82.5元到如今的400元工资,计老师的贫困在村里数得上号,而每年年底才一次性发放全年工资的情况,更是让计家的生活捉襟见肘。17年的教书生涯,他只留下了5000多元的债务。
“400元工资,在城里还不够请一顿饭。而我家里有两个孩子,大儿子读二年级,小女儿才半岁。我和儿子两个人每个月要向学校缴纳140元的伙食费。”计家伟一边抽烟,一边计算着自己的收入。同时,因为学校只有7名老师,他们要承担起小学一到六年级的所有教学。一早睁开眼,老师们就像“陀螺”一样围着学生转个不停,每周超过24节课的工作量,更让他们无暇顾及家里的农活。
“教书匠是没有其它的收入来源的。”计老师表示,每年4800元的工资只能勉强维持他一家四口人的最低生活,一旦遇到个头疼脑热的,走投无路的计家伟只能厚着脸皮向亲戚朋友借钱,5000多元的欠款是压在他心头最沉重的负担。“我总要把这笔巨款还上啊!”
人生转折:“临时工”继续教书
不久前,计家伟转正的希望彻底破灭了,竹山乡安排他们从一名代课教师转岗成为学校的后勤人员,继续教书。而全校23名代课教师都经历着清退不辞退、转岗不转正、整理不处理的尴尬状况。
“说白了,我现在的身份不过就是一名后勤‘临时工’”。经过一番挣扎后,计家伟仍然选择了留下来教书,他们的待遇仍然是每个月400元,只是这一次,连“代课教师”这个能起码挨上“教师”称号的安慰性称谓都被剥夺了。计家伟不停地抽着水烟筒,远眺窗外,一个不辞辛劳,育人17载的教育工作者,身处教育行业却被拒之门外的感受,或许只有他自己能体会……
“我们这种偏远的贫困山区,根本就没有外地老师愿意来,如果我们不教,村里的孩子怎么办?不读书,或许他们一辈子都要窝在这个小山村里。”计老师手拿着十多本他个人的荣誉证书和教师资格证书向记者表示:“教了这么多年书后,我无法割舍这三尺大的讲台,这里融入了我的灵魂,这里是我生命绽放的地方。但目前这种情况使我担心自己还能在讲台站多久。”
结束采访时,记者问计家伟:“你后悔教书吗?”计家伟毫不犹豫地说:“从来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