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教育部昨日召开了2010年第一场新闻发布会,虽然主题是介绍高校通过科研项目吸纳毕业生就业的有关情况,但由于会场上发布人多次提到“高校人事制度改革”这个词汇,而被业界解读为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探路之举。
作为参与发布会的两所高校之一(另一所为清华大学),四川大学科技处处长李彦表示,四川大学拟从今年起对新进教师实行新体制的合同聘用制,力争通过全面推行人事代理制、合同聘用制,形成学校各类人员的合理流动和正常退出机制,实现从终身制到契约制的转变。
川大试水
有例在先
科研助理 表现好的可校聘
教育部2009年初就要求高校通过项目聘用制吸纳高校毕业生,解决就业难题。四川大学从去年1月开始着手相关工作,目前该校已有124个科研项目,通过项目助理制方式吸纳了毕业生185人。
这批毕业生有个特殊的称号———“科研助理”,其薪酬由科研项目和学校各出一半,在校期间,可享有与现职科研人员同等的职称申报与评聘机会,且可连续计算工龄,表现突出的、具有博士学位的科研助理,川大还将与其签订长期合同或转为事业编制。
事实上,类似的“科研助理”在国外早已非常普及。“像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美国的MIT这种大学,合同制科研人员都超过固定制科研人员。”
经过2009年项目制助理的有效实施,李彦说,四川大学拟从2010年起对新进教师实行新体制的合同聘用制,并为他们购买社会保险,力争通过全面推行人事代理制、合同聘用制,形成学校各类人员的合理流动和正常退出机制,实现从终身制到契约制的转变。
有例在先
编制不重要 干得好拿得就多
事实上,四川大学拟做的改革,早有不少公立高校已在实施。
西南财经大学从2006年起就开始在新教师中实施聘用制,和原已在校的老师相比,他们采用另一套考核模式,没有了“在编”和“不在编”的概念,“只要工作干得好,待遇就能上去,”实行“年薪制”。
一位2007年进入该校的老师告诉记者,刚进校时,判定年薪的标准是入校前在业界取得的学术成就,而入校后,判定的标准则是在校的工作情况。例如,年前定的科研项目完成得怎么样?如果完成得不够好,年薪自然要跟着降,这样老师们的积极性都高了。
“随着聘用制人员的一年年增多,学校的人事制度也就好改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授认为,类似的评聘办法是目前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以前,一位老师进了高校只要时间“熬到点”,就能评上副教授、教授,今后,“再没那种好事了”。本报记者 汪玲
同步播报
今年科研项目将吸纳6000毕业生
逐步建立高校专职科研队伍聘用制
昨天,在教育部召开的今年首次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谢焕忠表示,今年将通过科研项目吸纳6000名高校毕业生就业,并将进行相关领域的科研体制和人事领域改革,进一步提升高校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谢焕忠介绍,高校通过科研项目吸纳毕业生是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温家宝总理提出的一项新举措。截至到2009年年底,全国高校共发布招聘岗位7000多个,已落实岗位4017个,应聘者以硕士和本科生居多。然而,相对去年我国高校毕业学生600万人以上这一庞大基数,高校科研助理在促进就业方面发挥的作用比较有限。
谢焕忠介绍,通过科研项目吸纳毕业生就业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聘用者的经费从何而来。1985年科技体制改革以后,原来的事业经费没有了,国家所有对科技工作的支持都以竞争性项目拨款来支持。按照惯例,这种竞争性项目经费更多是由仪器设备、材料费等构成,能用在人身上的管理费只有5%~10%。这种情况最近几年有所改变,但在现行的制度里,科研项目经费能用在人头上的还是很少。
谢焕忠说,要开展高水平的科技创新,高校要有三支队伍:一是教授和一部分专职研究人员,二是实验技术人员,还有就是科研辅助队伍。希望借着科研助理改革的契机,把工程实验技术队伍和科研辅助人员队伍能够建设好,从而可以更好地保障教授和高级研究人员全身心地投入到真正的科技创新当中去。
为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我国在科研项目经费结构的调整进行了有益探索,通过科研项目吸纳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实施,允许将科研项目劳务费用于支付聘用毕业生的劳务性费用和有关社会保险费补助。教育部表示,今年将进行科研制度改革,逐步建立高校专职科研队伍聘用的人事管理制度,探索建立专职科研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机制,从而进一步推动高校人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