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中小学生在课堂上探索机器人奥秘
哈尔滨5月10日电(记者曹霁阳)自从今年3月在学校上了机器人课,11岁的徐泽宇就许下一个愿望:自己拼装一个能帮妈妈做家务的机器人。现在,他已经学会了简单的电脑编程,愿望实现的日子越来越近了。
徐泽宇是哈尔滨市阿城区胜利小学五年八班的学生。这所学校从2002年开始,陆续投入几万元
购买了一百多台教学机器人。每隔一周,五年级和六年级学生都会上一次机器人课。
对一些中国孩子来说,机器人并不神秘。在哈尔滨、西安、深圳等城市,机器人已经不同程度地进入中小学课堂。
4年前,中国东北省会城市哈尔滨的41所中小学尝试开设机器人课程。2007年,这个市在全国率先把这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课程列为全市两千多所中小学的必修课,目前550所学校已经上起了实践课。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学融合了计算机、机械、电子、通讯、控制、材料、网络等多领域的知识。
“让机器人进课堂,是为进一步加强学校信息技术课的实践内容。不仅在城市,在一些农村学校,孩子们也能接触到机器人了。”哈尔滨市教育局长朱振德说:“我们不期望学生拿出多么丰硕的成果,只希望他们的科学兴趣得到激发,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
在哈尔滨市阿城区胜利小学,一些学生还可以报名参加学校的机器人课外活动小组。在专职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大胆地想,大胆地做,他们制作了舞蹈机器人、足球机器人、交警机器人。他们还发明了智能公交投币机,它获得了2008第八届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机器人工程设计项目金奖。
29岁的机器人指导教师蔡方方说:“最高兴的就是看到孩子们敢于用自己的方式去验证、解决问题。”
200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向哈尔滨市中小学赠送了1万台总价值600万元的教学机器人,以满足教学需要。
“我们不能按我们的理想规划孩子的未来,但可以引领他们掌握适应社会的能力。”主持这一赠送项目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院机器人教育中心鲍青山博士说:“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是一门综合学科,既能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还能让他们学会协作,找到自信,这对他们的一生都非常重要。”
在哈尔滨市香坊区文化小学,表演皮影的艺人被学生们制作的机器人所取代。学校请来民间艺人,教学生学习皮影制作和表演的原理。学生们再进行程序设计,反复实验、修改,终于让栩栩如生的皮影人物在机器人的操纵下自如地表演。
“10年前,我还不知道机器人是什么”,这所学校的计算机教师何晓曦说:“现在机器人进了课堂,我的学生都不再对它感到陌生,我的主意也经常被他们推翻呢。”
何晓曦说,机器人课程的最大优点在于老师传授了基础知识后,孩子们可以获得独立思考空间和动手机会,“孩子们总是在探索,他们会如痴如醉地反复调试一个机器人,四五个钟头转眼就过去了。”
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机器人进课堂的道路也并非一帆风顺。比如一些出色的学生有机会在国内乃至国外参加各种机器人比赛,食宿费用都要父母承担,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承受不起。另外一个困难是,很多偏远的农村学校还不具备开课条件,这也是教育部门正在设法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