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鼓励大学生毕业生基层就业
中国企业新闻网黑龙江频道5月6日综合报道:今年我省高校毕业生总数为18.95万人。受国际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目前已经签订就业协议的毕业生占毕业生总数的35.25%,比去年同期低10个百分点。为此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从十个方面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就业。要求各地各部门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与加强城乡基层建设相结合,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相结合,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相结合,与加强公务员队伍和企事业单位干部队伍建设相结合,与转变政府职能和工作方式相结合,积极拓展就业渠道,创新政策措施,千方百计做好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为此,记者走进高校、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深入采访了解各相关单位贯彻落实《就业工作意见》的情况,请专业人士为大学生就业支高招、出良策。
抓住好政策眼睛向“下”看
“农垦总局在实施‘农场百名研究生'和‘管理区千名大学生'人才引进工程的同时,提出了‘万名毕业生进垦区'的跨越式人才发展规划。力争3~5年内,引进一万名高校毕业生进垦区。”在农垦系统做了近30年人事工作的农垦人才中心主任唐志斌说起大学生就业问题,依然很兴奋,“我们将在毕业生引进、培养、使用、管理及服务方面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为高校毕业生到垦区就业、创业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保障。”唐志斌认为,大学生择业不能只盯着大城市。
唐志斌说,黑龙江垦区的开发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人才开发史,先后有复转官兵、支边青年、城市知识青年和大中专院校毕业生近百万人投身北大荒的开发建设。“人才是垦区可持续发展和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战略资本。”垦区下辖9个分局,113个农牧场,546家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近万家非国有企业,750多家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等社会事业单位,分布在全省12个市74个县(市、区)。1992年开始,垦区每年引进大中专毕业生1000人,1999年达到1500人,2005年是2000人,2006年到2008年连续三年超过2500人。人才需求也从传统的种植、养殖业,向食品加工、医药、经贸、管理和营销领域扩展,尤其急需既懂专业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来垦区工作的90%是我省高校毕业生。今年新招聘的大学生将不少于3000人。”
大城市生活条件优越,可是竞争也激烈,不容易“显山露水”。唐志斌认为,就业要真正面向基层,到农村、到企业去实地看一看,多了解些生产一线的真实情况。“就业是国家的事,家里的事,更是大学生自己的事。”“大学生首先要把心放‘实',落到实处研究就业问题,别总漂起来。”就业、生存是第一位的,面向基层、边远、欠发达地区等条件相对艰苦的地方更实际。基层大学生少,机会多,竞争也少,人才的作用易于显现。唐志斌说,从基层做起符合人才成长的规律,有了一线的经历和经验,在工作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更强。“走下去才能走上来。”
唐志斌提醒广大毕业生:要抓住国家和省里出台扶持大学生就业的利好政策,眼睛多向“下”看,向“前”看。看清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大势,垦区空间广阔,新农村建设大有可为。
“我们诚挚欢迎高校毕业生到垦区工作。”唐志斌说,“我们愿意为大学生在生活上当后勤,工作上当向导,婚姻上当红娘,扶上马送一程。”
让走向基层的学生 既得荣誉又得实惠
“让大学生走向基层关键在引导和鼓励,要让他们看到身边的同学在基层的成长过程。要让他们既得荣誉,又得实惠。”哈尔滨理工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杨春介绍说,从2005年开始,哈理工连年组织开展“评选‘心系祖国需要,志愿服务基层'优秀毕业生”活动,目前,已有268名品学兼优的学生获得荣誉称号。学校共奖励他们58.2万元,减免校内贷款29万余元,两项合计共87.2万元。
曾满军是哈理工自动控制专业1997届毕业生,他放弃大城市的优越生活,参军入伍,自愿来到最艰苦的基层部队工作。10多年扎根山沟,从普通大学生成长为技术精湛的新型高素质基层指挥员,被解放军某部授予“模范大学生干部”,并获得“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荣誉称号;2006届毕业生张文斌放弃了北京华油公司年薪5万元的工作机会,志愿改签到新疆独山子石化公司;张振远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到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初中任教……说起大学生服务基层的事例,杨春如数家珍,“4年来,哈理工主动选择到基层单位工作的毕业生已经有1000多名啦。”
为了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哈理工规定:参加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服务黑龙江省贫困县计划和“村村大学生”行动计划的毕业生,服务期满报考研究生在录取时给予照顾;被评为“志愿服务基层”优秀毕业生的,可直接申报为省级优秀毕业生;省委选调生推荐人选,全部从“志愿服务基层”优秀毕业生中产生。不仅如此,哈理工还注重发挥到基层就业典型的示范作用,用身边人“现身说法”。他们通过召开事迹报告会、网上宣传等多种方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要让到基层工作的学生始终感受到学校和社会的关爱。”这是哈理工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建功立业的又一“法宝”。杨春认为,“毕业生不能一送了之,还要多关注他们的生活和成长,尤其是到基层、边远地区工作的学生。”学校经常通过电话、信件和电子邮件等方式与在基层工作的毕业生交流,感受他们的成长,分享他们的收获。2007年,哈理工在走访用人单位过程中,还专程派出老师前往新疆、甘肃和云南等地对“志愿服务基层”优秀毕业生进行探访。
“省里出台政策措施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创业的力度是前所未有,这让高校引导学生到基层就业更有信心和‘抓手'了。希望相关部门能细化各项政策措施,将其进一步落到实处,使每一名大学生都能感受到基层的发展前景。”杨春如是说。
政策链接: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扩大“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村村大学生计划”等项目规模。
大学生偶像人物李晋吉 创业还需棋先一招
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李晋吉可以算是大学生中的一个偶像人物。身为80后的他是一位成功的CEO,他凭着工作一年积攒的几万块钱,创立了无限新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在国内第一时间跻身于3G领域,成功缔造了中国最大的手机社区——3G泡泡。创业4年后,他的公司市值已超过5亿人民币,无线业务也已拓展至海外。而他的经历、他的观点、他的经验无疑都是在创业路上跃跃欲试的大学生们最渴望汲取的“营养”。
2009年这个年份对于大学生来说很不平凡,一方面金融危机令就业形势变得更加严峻,另一方面国家和地方鼓励大学生创业的各种政策又给人以动力和希望。李晋吉认为,大学生应该珍视这样的良机,用他的话说就是:“青春没有失败,机会稍纵即逝。”
作为一个过来人,李晋吉建议大学生用所学知识武装自己,突出专业技能的优势,尽量选择知识型创业项目。这类项目投入低,对企业资源配置要求不高,适合小规模经营,可发挥的空间也比较大。项目如同创意,创意极易被复制,但同样的创意每个人最终实现的效果却又千差万别,这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于高科技公司,竞争力就在于其技术领先性。科技公司不同于传统行业,技术更新要与市场高度一致甚至领先超前,必须保持敏锐的市场嗅觉,永远做到棋先一招。目前市场竞争激烈,为了保证有竞争力的技术壁垒,还要注意避免核心技术的外泄。
企业永远需要一支精干的团队。李晋吉认为:“创业中永远要把团队建设放在一等一的地位。如何用人以及如何因材施教都是一门管理的学问。因为事在人为,所以人是成败的关键。客观的说,创业初期很难招募到高级企业管理人才,这时候更需要的是志同道合可以齐心协力打拼的伙伴。首先,要选择与你有高度一致的目标和追求的伙伴,有了一致的价值观,才能团结起来克服重重困难。其次,要选择有企业荣誉感和归属感的人组建团队,这样的员工更加稳定忠诚。我个人初期选择伙伴的标准就是第一看人品,其次是能力。选择自尊自信聪明肯干的人,即使目前来说能力缺失,但可以长期培养并重用。我们公司的很多骨干都是从我创业初期跟我一起打拼出来的,他们是我们团队的核心。”
创业企业还必须要有明确的管理制度,包括人事、行政、财务以及绩效管理等方面。“要认真对待每一个管理环节,即使是小本经营,也要严谨对待。好的管理体系是企业的缰绳,能控制好企业的走向,制约内部的平衡,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这是李晋吉在实践中得出的管理真经。
创业者的成功都是类似的,创业中遇到的困难却各不相同。李晋吉认为,遇到困难首先就是要保持冷静。人在冲动跟盲目的情况下往往会做出错误的决定。其次是坚持,可能你的自信受挫,身心疲惫,但还是要坚持。没有事情会一蹴而就,很多人在创业过程中败下阵来,都是因为自己放弃了。坚持下去,告诉自己未来永远更美好,既然选择了这条艰难的路,就永远不要放弃。
政策链接: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降低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门槛,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创办企业首次出资额允许为零。
大学生与中小企业:需要有效对接
“大学生就业难,从市场的角度来说,就是一个供需不对称的问题。人才与岗位,供大于需。并且,在各类招聘会上,中小企业与求职大学生之间,有时很难实现有效的对接。某些中小企业的需,大学生很难满足;而某些大学生的求,在中小企业那里也很难得到。”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赵继会认为,这就是大学生就业难的症结所在。
据赵继会介绍,我省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共有180万个,新增就业人数的70%都是被这些单位吸收的。每年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高校都会组织大量的人才供需见面会、对接会和双选会,虽然求职的大学生很多,企业还是觉得请人很难,原因就是企业与大学生之间很难实现有效对接。赵继会认为,企业大致需要两类人:一类是高端管理人才,另一类是有实践经验的技能型人才。前一类中刚出校门的大学生往往很难吸引企业,而后一类中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往往更占优势。普通高校毕业的大学生都是以白领的目标来培养,并不具备蓝领的技能,却要作为蓝领去应聘,大学生自己也会难以适应。其实,企业与大学生对接的背后,应是企业与学校的对接,学校也应针对用人单位的想法,按需培养人才。此外,许多基层中小企业严重缺人,但是却没人愿意去,无奈之下,这些基层中小企业只得自己出钱培训当地人。
今年政府针对中小企业出台了各种就业、创业方面的鼓励政策后,我省非公有制企业的数量有了明显增长:今年一季度,新办个体工商户38343个,同比增长93.7%;新办私企3605户,同比增长25.1%;个体工商户新增注册资本147250万,同比增长2.4倍。赵继会认为:“创业是就业之本,从全国的情况来看,平均有1个人创业,就可以带动6个人就业。而非公有制企业数量的增加也极大地增加了用工岗位。但是,从目前来看,创业的成功率并不高,只有6%至7%。所以现在,我们建设了许多创业基地,这类基地也被生动地称之为‘小企业幼儿园',想要创业的人可以先在基地中学习、尝试,然后出去打拼。目前,全省省级创业基地已有33家,预计3年内会增加到50家,我们希望到这些基地能让更多的人享受到免费的创业服务。”
政策链接: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企业招用非本地户籍的高校毕业生,取消用人审批和落户限制,户口可落到当地人才交流中心。
就业服务和援助要有针对性
“工作是什么” ?“工作是实现人生理想和价值的载体。” “到底找工作是为了啥”?“就业就是通过找到一个与自身状况相适应的社会工作。首先是独立,有一定的经济来源,然后才是发展……”面对记者,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人力资源专家陈辉自问自答的开场白让人耳目一新。
转变观念,对就业形势理性分析和判断很重要。陈辉认为,大学生就业问题前两年在就业市场就有所感觉,是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其凸显出来。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企事业单位越来越注重效率,招聘新员工的门槛越来越高。就业率总的是呈现下降趋势。
陈辉说,随着大学教育由过去的精英教育日益成为大众化教育,现在的毕业生要清醒地认识到:传统的就业目标如大城市、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岗位,相对于数量众多的毕业生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是当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基层和生产一线人才相对短缺,能为大学生提供更大的发挥空间;基层工作的具体性、事务性和操作性强,为大学生发挥作用提供了比较具体的路径。
“无论是家庭条件好或是不好的大学生,先就业都是首先要考虑的。”针对家里“不差钱”,找不到好的工作就先等等的现象,陈辉认为不可取:长期没有具体、稳定的工作,而在社会游荡、在家里‘啃老',对于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和个人发展的认识都有很大的负面影响。而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学生就更应该增强责任感,尽早就业,减少家庭对自己长年的支出。
“开展就业教育和就业援助要有针对性。”陈辉说,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不能泛泛地宣传到基层如何重要、如何必要,要告诉大学生到基层如何就业才能更好地发展,怎样努力才能实现自身价值和个人理想。高校要组织学生到社区和村镇实地考察。让学生了解街道办已经不是过去的“老大妈组织”了,从自己的专业出发,了解我可以在这里做些什么,基层对大学生有哪些要求。
无论单位大小,都有其基本的管理体制和思想行为特征。大学生刚到基层工作要注意适应和融入问题。要摆正心态,处理好人际关系。多虚心观察,多向老同志请教。陈辉特别提醒到基层就业的大学生,“想大展宏图是好事,但在基层初期制订的发展目标要适度,别太高,防止产生不必要的挫折感。一旦得到周围人的认可,成长进步就会水到渠成。”
政策链接:认真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工作。各地要做好高校毕业生调查管理工作,及时为毕业6个月以上、有就业愿望、尚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办理失业登记手续,发放《就业失业登记证》,落实相应就业扶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