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新政:“研讨磋商”到何时?
“大概要多少人啊?怎么筛选?……”一周前,当记者询问中国矿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的硕士毕业生王宁(化名)是否知晓“鼓励承担科研项目单位吸收毕业生”这一政策时,她表示毫不知情,随即抛出这一串问题。
和王宁一样,记者采访的北京林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及京外一些学校的毕业生同样对此不甚了解。
对数以百万计的“王宁”们来说,2009年是个艰难的“毕业年”。权威数据显示,今年全国应届毕业生的数量达到前所未有的610万。加上去年还没就业的,有710万大学生需要就业。
而在一系列促进就业的措施中,“鼓励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单位吸收毕业生”也成为一条途径。
去年12月,温家宝总理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学生交流时,就提到帮助大学生就业“要研究的一整套措施”,其中包括一些重大科研专项吸收优秀毕业生参与、大企业要克服困难留住大学生及学校科研转向用于吸收学生等。
今年1月7日,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研究确定了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7项措施,“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其中之一。1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但到目前为止,大部分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们还无法回答王宁的那些疑惑。记者采访后发现,这一措施还停留在“研究部署”阶段。
此前有媒体报道北京理工大学为缓解就业压力而增加留校比例,而该校就业处副处长罗佳对此表示,他并不知晓这一信息是怎么流传出去的。“我们只能说正在进行这方面的工作,具体还有待落实,我们也在等实施细则。”
罗佳说,目前北京理工大学正在统计重大科研项目中的岗位需求,具体操作方法及留校人数等都还在商讨中。
在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一位谢姓工作人员的回答是:“这个问题应该归科委负责吧?”随后又表示,对如何落实鼓励科研项目吸纳大学生的政策,目前也正在研究中。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某高校就业处负责人表示,实际操作过程仍有许多尚待细化的地方。“不过非常时期采取这种促进就业的措施,我们应该支持。”
“《通知》上说毕业生参与科研项目的劳务费和社会保险从项目经费中支出,但到底是怎么个算法?我们只有等具体办法出台,才能采取相应措施。”该负责人说,《通知》中的相关表述是“具体办法由科技、教育、财政等部门研究制定”。
事实上,由科技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签发的《关于鼓励科研单位吸纳和稳定大学生就业的若干意见》已对具体操作方法做出规定,这一文件已于3月3日印发。
而当记者20日联系哈尔滨工业大学就业处时,工作人员表示并不知晓这一文件,也未收到任何通知。从科技部官方网站看到这一文件后,他说:“按照正常的程序,我们应该在10日左右就能收到,有了这样的规定我们就好开展工作了。”
另一方面,“高校究竟能提供多少这样的岗位?据我了解并不是很多。”不仅是那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负责人,记者采访的一些实验室负责人及毕业生也认为,庞大的在读硕士生、博士生队伍,大大压缩了毕业生留校的空间。
哈尔滨工业大学交通学院的王健副教授表示,他们承担的课题一般由导师们所带的博士生、硕士生来完成,不需要补充专职的“科研助理”。
王宁也告诉记者,她所在的实验室以其导师为主,而该导师手下的博士生、硕士生多达几十人,“导师的项目当然由我们学生去做。”
北京市提出的促进大学生就业15条措施中更明确规定,参与重大科研项目者须是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且课题结束后,可对聘用期间完成科研任务、连续考核合格以上且符合进京条件的非北京生源按照程序办理户口。
是否有更具体的操作细则?北京市人事局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处的卢琳表示,相关政策已做出明确规定,各单位按政策执行就行了。他透露,北京市大约有2000个可参与科研项目工作的毕业生名额。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人力资源发展司市场发展处的工作人员则表示,现有文件已对毕业生的社会保障做出详细规定。目前,他们正同科技部进行协商,讨论关于保留参加重大科研项目毕业生的应届生资格问题。
“昨天路过清华时看到你说的那个政策了,虽然我可能不属于‘优秀毕业生',还是希望尽快能有学校开个头,不然黄瓜菜都凉了。”王宁说,她在20日看到了一份名为“国家促进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公告”的海报。3万份这样的海报被贴在许多高校公告栏中,意在让学生们更详细地了解各项就业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