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师被“倒吸”与农村孩子输“起跑线”
■日阅谭
3月8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技大学原校长朱清时呼吁,为鼓励优秀教师服务农村贫困地区,必须把中小学教师逐步变成国家公务员,实行教师城乡轮换制度,提高贫困地区教师素质。
同样的声音也在全国政协教育界别的小组会上传出。朱鸿民委员认为,既然《教师法》已经明文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还不如直接将中小学教师确定为公务员。
在当前语境下,公务员一般被视为有保障有地位的职业。提出“教师公务员化”,目的无非是提高教师的地位和保障教师的权益,使其安心教书育人。
但要实现教育公平,关键恐怕不在给教师“转公务员”。
“教师资源”不均是个问题,但不是全部问题
无论是将教师纳入公务员体系的建议,还是实行教师城乡轮换制度的设想,都指向当下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现实,都试图以此来留住人才,并实现城乡教师资源的共享。
教师资源作为教育资源的核心,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青年教师不愿意到农村和边远地区任教,不利影响就是这些地区教师的整体素质相对不高;二是农村师资的“空壳化”相当严重,好教师频遭“挖墙角”。
从历史上看,30年前,由于政治或别的原因,不少名牌大学的学生自愿或被下放到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学校,客观上促进了教师资源的均衡,现在40多岁的人还多有记忆。而现在,优秀教师几乎完全是单向流动,使城乡教育两极分化有扩大之势。
暂且不论背后是否有“官本位”思想,把教师身份公务员化,就一定能推动教师双向流动,确保其地位和权益吗?恐怕没有那么简单。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就表示,教师身份是不是公务员,“不是问题的实质”,关键是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确保教师的待遇和收入。
教育不公平是最大的不公平
由于包括优秀教师被城市“倒吸”在内的多种原因,农村学校日渐衰落,农村孩子的起点公平受到损害。
中山大学的统计数据显示,该校农村学生的比例已经下降至30%。对此,该校校长黄达人认为,农村地区的学生缺乏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的机会,输在了起跑线上。
古人“孟母三迁,择邻而处”,是为了寻求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但如今,要解决教育不公,仅靠孟母之“迁”已远远不够。必须真正实现教育资源的“搬迁”,均衡教育资源配置才是根本解决之道。要实现这样的大迁移,强有力的政策性推动显得尤为必要。
着名文化学者杨东平认为,教育具有反经济周期特点,在经济周期下行阶段,会有更多的人愿意通过接受教育培训,来提高自己的素质。国家此时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促进国民整体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和未来竞争力的提升,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希望在于,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实行绩效工资制度,提高1200万中小学教师的待遇,中央财政为此将投入120亿元,地方财政也要增加投入。
但是,我们也必须警惕,正如《南方都市报》所提醒的那样,徒法不足以自行,地方政府在分配中央划拨的教育经费时,往往虚与委蛇、敷衍塞责,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育公平问题的解决。
两会前夕,温总理与网友谈到增加教育支出时表示,“我们在努力这样做,我们一定要做到”。期待这样的承诺能带来真正的教育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