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下乡任教 如何尽快适应农村发挥作用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龚丽华
近年来,吸引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的政策,不仅解决了一些大学生的就业难题,也为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近日,笔者与甘肃省边远农村地区的43位校长进行了交流,发现大学毕业生“空降”到这些地区的农村学校工作后,在适应农村生活、发挥个人才干、树立长远目标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笔者认为,让大学毕业生在任教农村的道路上走得更踏实,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大学毕业生易与学校原有教师发生摩擦。一些校长反映,大学毕业生知识丰富、思维灵活,确实给农村教育带来了生机。但是,由于大学毕业生或从小生长在城市,或在城市接受高等教育,其文化观念、思想意识多少都会受到城市化影响,而农村边远地区的原有教师多是由民办转为正式,长期在农村学校任教,形成了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教学模式。因而,大学毕业生在人生态度与工作观念上往往与原有教师难以融合,这给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及大学毕业生对任教环境的认可带来了困难。
第二,大学毕业生的后顾之忧有待解决。近几年来,农村教师的生活状况有了较大改善,但对刚刚到基层的大学毕业生来说,农村艰苦的生活环境,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安心工作。首先,新任教大学毕业生的安全问题存在隐患。在边远农村地区,一个教学点只有一两名教师的现象还普遍存在。放学后,如果当地教师回家了,新任教大学毕业生就要独自住在学校宿舍,安全问题令人担忧。其次,新任教大学毕业生的个人问题难以解决。有校长反映,大学生不愿到边远地区任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担心找不到对象。例如,在一所学校,1999年参加工作的6名男教师现在已经30多岁,都还没有成家。
此外,边远农村信息闭塞,交通不发达,年轻人多外出打工,这使得大学毕业生的业余生活十分单调甚至生活孤单,这也阻碍了他们扎根农村。
第三,大学毕业生渴望看到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在交流中,一些校长纷纷反映,比较起艰苦的生活环境,专业发展空间小让新教师更加忧虑。由于农村学校教师进修机会少,大学生到农村后,基本上没有机会参加培训和继续教育,只能靠自学,这限制了他们的专业发展。
同时,由于师资不足,一位教师往往要承担多门学科的教学任务,这使他们能够用来提高个人专业水平的时间不多,一些大学毕业生因此对自己事业的发展前途比较悲观。
笔者认为,有关部门应该针对以上三方面问题,切实关心下乡任教大学毕业生的生存状态,使他们能在农村学校爱岗、乐教,为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
首先,要为大学毕业生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让大学毕业生与学校原有教师尽快融合。在硬环境上,有关部门要切实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条件,加快学校硬件建设步伐,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待遇;在软环境上,学校要促进新老教师的沟通,促进融洽工作氛围的形成,使新老教师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其次,要努力改善到农村任教的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条件,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这就要求有关部门不仅要保障农村教师的工资按时、足额发放,有条件的地区还可实施教师安居工程,并努力丰富农村教师的文化生活。只有这样,才能使这些新教师在事业上有成就感、在社会上有荣誉感。
再次,应重视对毕业大学生的专业培养。有关部门要努力加强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培训质量,因地制宜地探索新人培养计划,使到农村任教的大学毕业生能够看到自己事业的发展前途,进而坚定扎根农村教育事业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