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的传统工艺品“刻葫芦”

发布:2016-12-15 14:31:16  来源:哈尔滨百姓网-哈尔滨古玩-收集整理  浏览次  编辑:佚名
刻葫芦是兰州特有的一种工艺品,是葫芦雕刻中的工艺形式之一。艺人们用精湛的技艺把图案刻在葫芦上,别出心裁,别具风格。刻针不带颜色,凡远近、明暗、浓淡等效果,都以清晰的单线条体现,“不借色彩渲染,其手法有如中国画的白描,有的还在葫芦上自刻书法或仿刻历代名家书法,很有笔墨趣味。基本表现手法是刻,内容多描绘山水和历史故事。其艺术价值并不比木雕和玉雕逊色,堪称工艺美术宝库中摧璨夺目的明珠。

兰州刻葫芦所用的“葫芦”是兰州特产的鸡蛋葫芦,是一种草本植物的果实,质地坚硬,表面光滑,色呈土黄,形状大小象鸡蛋,故称鸡蛋葫芦。不过一般以圆形的居多,椭圆形的较少。据原兰州市文化局干部徐慧夫考察,兰州刻葫芦始见于清光绪年间。传说当时有个姓王的裁缝(有人考察叫王鸿平),经常在鸡蛋葫芦上镌刻花草,供自己欣赏。算是兰州刻葫芦的始祖。到民国初年,有几个别出心裁,在鸡蛋葫芦上刻以刀马人物与风景名胜,作为儿童玩具售诸市场,这才引起人们的注意。1920年,兰州有一名秀才叫李文斋,擅长书画,诗文俱佳,但生性孤傲,不事权贵,家境非常贫寒。为了糊口,李文斋以雕刻葫芦为生。及至张广建督甘时期(公元1914至1921年),一来由于张广建的提倡,二来由于艺人李文斋创造性的劳动,刻葫芦一举由民间跃入上层社会,成为官僚士绅互相馈赠的艺术珍品。李文斋的葫芦作品被誉为全国工艺品中的“绝技”,驰名中外。

刻葫芦艺人多在府城隍庙两廊设摊雕刻,历尽坎坷。四十年代又有两位针划葫芦艺人,马耀良(回族)和阮光宇崛起,他们均有深厚扎实的书画功底,人物、山水、花鸟、鱼兽无一不能,在继承传统的针划技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形式上有四圈子、扇面子等格局,使兰州针划葫芦工艺进一步完美。阮光宇、王德山、王云山等老艺人的技艺精湛,雕刻出了许多精致的工艺葫芦,行销国内外。上世纪80年代,阮光宇之子阮文辉继承父业、博采众长,博采众长又有创新。在雕刻上独具匠心,针、刀并用,以刻、铲、刮、磨等多种方法,将中国画的勾勒、渲染、皴擦等手法用在刻画葫芦上,仿制出历代名家泼墨写意山水以及徐悲鸿、齐白石的画风笔意,使雕刻葫芦工艺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阮文辉的《东坡赤壁夜游图》,刻在一枚直径2厘米的椭圆形葫芦上。图中有一叶扁舟,舟中6人,无不神情生动;舟外远山近树,疏密有致。同时,还刻有537字的《前赤壁赋》,字迹娟秀工整,令人称道。这件作品和阮文辉的《儿童游戏图》、《唐诗204首》、《敦煌飞天》等4套6件微雕葫芦作品,被中国艺术博物馆永久收藏,他也被称为工艺美术大师。

雕刻葫芦的技法分为两种。一种是用大、中、小三种特制的钢针,在葫芦表皮上,以纤细的线条阴刻出所要描绘的山水、花卉和人物,然后涂上松墨,使线条变得很明显。行家把这种技法称为“描写”。另一种技法是用刻刀将葫芦的壳镂空,以粗犷的空隙线条勾勒出要描绘的山水、花卉和人物。行家把这种技法称为“雕刻”。画面刻好后,再在葫芦上下饰以环形卐字图案,最后配上化学或银质的底座,作品便告完成。

相关文章

哈尔滨百姓网推广链接[一]
哈尔滨百姓网推广链接[二]
关于我们 | 广告投放 | 用户帮助 | 用户注册 | 留言反馈 | 网站建设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Reserved 2008-2009 0451bx.cn 哈尔滨百姓网 版权所有
黑ICP备08101926号  我要啦免费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