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未必是投资“保险锁”
邮市投资者可以发现,这些具有创新题材的邮品往往会成为市场热力追捧和主力资金运作的重点对象,经常会在短期内出现价格的快速上涨。但是,一旦热潮退却,“热点”不再,则往往又会成为套牢在许多投资者脖子上的“绳套”。事实上,这些年来大量创新题材邮品的市场表现,几乎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创新未必是邮品投资的“保险锁”。
创新只是决定邮品投资价值的一个方面,而并非关键因素 不可否认,随着市场化进程的逐步加深,只有不断创新才有可能满足广大集邮爱好者和投资者的需求,从这层意义上来看,创新对提升邮品的投资价值是有一定促进因素的。在近年来的邮市实践中大家也发现,一有新品种、新形式出来,大家总是翘首以待。但是,如果依此就认为创新必然会带来邮品价值的大幅度提升,邮品价格就能直线上升,则是片面误读了创新与邮品投资价值的内在联系。
事实上,至少在目前阶段,决定邮品投资价值的关键因素还是“四量”:发行量、消耗量、存世量和需求量。邮品的投资价值要想大幅度得到提升,缺一不可。以日本邮票为例,推陈出新了不少好东西,但由于新邮发售敞开供应,发行量往往以亿为计算单位,因此日本邮品的价值提升缓慢。
与此相似。我国邮品真正能在较长时间内始终走着稳定而又有一定上涨幅度的大多是那些“四量”因素齐备的板块和品种。如JT票,早中期品种大多只有现在的三分之一左右。
创新的同时必须保持适当的发行水平,不能急于求成 通过创新邮品的发行,扩大对集邮事业的宣传、扩大邮品投资的影响,同时又能给自身带来较为良好的收益,这无疑是邮品发行部门最愿意看到的。
但事实上,创新邮品往往是“一招鲜”,连续发行之后,很难再现第一个品种的风采。比如绢质小版张第一枚,《文房四宝》发行后就一直为市场热捧,现在依然是市场的“风向标”品种;而第二枚的《年画》绢质小版张的表现则与之相距甚远。
2003年小版张发行之后,到现在已成为邮市的“中流砥柱”,而从2005年开始发行的小版张的表现则就没有这么幸运了。而刚发行不久的《孔融让梨》小本票,尽管有“我国发行的第一套不干胶邮票小本票”的殊荣,也没有了以往小本票过高的发售价格溢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难道是集邮爱好者和邮市投资者的兴趣太容易转移?非也。关键是当第一款品种或第一个系列发行受到大家热捧之后,往往在接下来发行的品种上出现扩容情况,要么发行量上升,要么发行频率加快。这不仅对邮品价值是一种极大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对投资者信心起到了冲击作用。
创新品种要想不断取得成功,投资创新品种能给广大投资者带来持续、稳定的收益,那就要求发行部门从实际出发,在邮品创新保持适当的发行规模、发行量,否则“欲速则不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