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邮票之意境美
发布:2011-11-1 12:43:59 来源:哈尔滨百姓网-收集整理 浏览次 编辑:佚名
中国古典园林邮票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专题。它受到集邮者的广泛关注,有其深刻的内在和外在的原因。那么,邮票上的“微型园林”是如何巧妙地再现这种美的创造呢?
崇尚自然 注重意境美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东方园林的杰作,在世界园林中独树一帜。西方古典园林讲究对称,构图规整严密,常以巨大的几何图形表现征服自然;而中国古典园林则崇尚自然,布局随意,不尚雕饰,曲折变化,别有幽趣。
首先是取自然之精华。在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中,优雅的环境具有调节生活、怡情养性的功能。而环境之美,莫过于自然景色之美。大自然集中了一切美好的东西,山川江河、日月星辰、奇花异木构成了千姿百态、变化无穷的诗情画意,使人们留连忘返,或发思古之幽情,或生“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归隐之心。可以说,中国古典园林不仅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而且是人类珍视环境、保护环境、善于利用自然环境的典范。T144M《杭州西湖》和T164M《承德避暑山庄》都是全景式俯视图,画面分别展示了我国南北两大古典园林春、夏两季不同风韵的自然本色。如果说苏轼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对南宋皇家园林绝妙的写照,那么“自然天成地就势,不待人力虚设假”便是对清代御苑园思想最精彩的诠释。
其次是妙造玲珑山水。古人对山水的特殊感情,源于孔子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中国古典园林以山作为永恒和稳定的象征,以水寓意智慧和廉洁。但由于大多数园林处于城中或城郊,受规模、范围所限,不可能将真山真水纳入其中,这就产生了“治山理水”这一设计思路,即以石砌山,掘池引水,用人工创造自然景色。这些既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微型山水”,小巧、精致、妩媚、秀丽、使人工美和自然美融为一体,达到了“虽自人作,宛若天工”的最高境界。T56《苏州园林—留园》中的“冠云峰”,1995—12《太湖》中的无锡梅园“福、禄、寿”三峰,以及上海豫园的“玉玲珑”等,都是驰名神州的奇石假山。冠云峰是北宋花石纲遗物,其余则是玲珑剔透的太湖石。山石生情,流水有意,清沏的池水映出倒影,随春夏秋冬、朝夕晴雨而变,情趣盎然,令人浮想联翩。
巧妙置景 酿造意境美
在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中,置景取得了最高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所在。置景又称“造景”,是按艺术构思对景物进行巧妙布局,突破空间局限,使有限的空间表现出无限丰富的园景。常用的置景手法有借景、分景、隔景、对景等。
借景是中国古典园林中运用最普遍的手法,它是把园林以外或近或远的风景巧妙地“借”到园林中来,成为园景的一部分。中国古典园林的借景手法,前人总结为远借、邻借、仰借和应时借等。远借的特点是借园外之景获得深远的意境。“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湖万里船”,这是古代诗人的“远借”。中国古典园林借鉴的这种诗情画意,也常常出现在邮票上。例如,站在无锡鼋头渚极目远眺,碧波浩淼的太湖,以及远山、帆影,产生一种“包孕吴越”的非凡气势,令人心旷神怡(1995—12M)。在避暑山庄的“青枫绿屿”中,巍峨的古建筑群将远处的奇峰、蒙古包、舍利塔等北国风光借入景内,更显园林雄中藏秀特色(T164—3)。而“寄畅清秋”所展示的是一种具有江南风韵的远借(1995—12—4),与前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邻借的效果是“步移景异”。在北京的颐和园、苏州的留园和沧浪亭等园林中有不少漏窗(花窗),信步间,透过一个个纹样精美的花格,就会惊喜的发现窗外一幅幅不同的图画(T56—1¬)。仰借和俯借只是观景视角的不同。从北京北海永安桥可望见出类独秀的白塔(特15—2),这是仰借;在杭州曲院环亭可观赏“白云一片忽酿雨,深入波心水亦香”的风荷,这是俯借。但有趣的是邮票“曲院风荷”(T144),只画零星荷叶,留下大片空白,这种“蓄势留白”的艺术手法,似乎更能引起集邮者丰富的联想。应时借是借不同季节、不同气象之独特佳景。如杭州西湖的“苏堤春晓”(T144—1)、“断桥残雪”和“三潭印月”(T144—3)。此外,借景还可以引申为借声、借影、借香等。1996—6《普陀秀色》中的“梵音洞”,在瞻圣阁可听到峭壁下海潮入洞的洪波雷音,是借声(1999—6—5)。在T96《苏州园林—拙政园》中,倒影楼与远香堂是借影和借香的佳景。分景是运用廊、园门、假山、墙垣等形式,把园林分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景区,形成曲折多变、层层深入的艺术空间。1998—2《岭南庭园》中的“余荫山房”,以亭桥为界,将园林景色分成东西两区,东区以玲珑水榭(八角亭)为中心,水池绕亭与外界沟通;西区的深柳堂、临池别馆,中间隔以荷花;各建筑又以风雨廊相连,极富岭南特色。
隔景是在园林中另辟相对独立的小空间,也就是大园林中的小园林。扬州瘦西湖的岛屿、土岗、湖滨等处,因地制宜地建造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小园,以湖水相连,引人入胜(1998—26—2)。对景是于景之间,动与静、大与小、曲与直、虚与实相互对应,丰富景观的内蕴。北京景山之巅建有5个亭,以中峰万春亭为中心,左右4亭互为对景,各臻其妙(普20—1)。苏州网师园,东有射鸭亭,西有风来亭,南有小山丛桂轩,北有看松读画轩,东与西、南与北的景物互为对景,形成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中国邮政发行的《网师园》连印邮票(2003—11)与马尔绍夫发行的同题材小型张,从不同视角展示了这一江南私家名园的对景艺术效果。
建筑风格 烘托意境美
中国古典园林特别善于利用具有浓厚民族风格的各种建筑物,如亭、台、楼、阁、轩、榭、廊、桥等,配合山水花木,曲径通幽,组成不同的园景,体现情趣各异的诗情画意。在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中,大观园可谓集清代私家园林风采之大成,每处建筑都江堰市掩映于花草林木、小桥流水之中,写出一首首别有韵致的抒情情(T69M)。
如果说大观园出自曹雪芹的生花妙笔,那么颐和园才真正是无数民间建筑家集体智慧和巧夺天工的结晶。颐和园在家间处理上有像中国画的大写意,不求规则对称,随意挥洒,形散而意不散;而园内的建筑物却如富丽堂皇的工笔重彩画,极尽精雕线刻之能事,美轮美奂,令人叹为观止。而昆明湖的涟漪映出万寿山和佛香阁变幻莫测的倒影(普20—2)似乎更使人意会不可穷尽的景外之景、味外之味。与颐和园不同的是,留园的长廊(T56—3)环绕全园而建,廊壁上镶嵌着异彩纷呈的中国历代书法家的碑贴石刻,营造了一种独特的氛围,让人们于观景之外,受到浓厚的历史文化陶冶。此外,拙政园高低起伏的曲廊(T96—1),苏州怡园用花墙分隔的复廊,以及既是廊又是桥的廊桥(T96—3),都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最令人注目的园景之一。
中国古典园林中特色纷呈的建筑,是观赏景致的最佳视点,也是园林景观的精彩之笔,它所构成的艺术形象和平艺术境界往往总是匠心独运。以园林中最常见的亭为例,最能说明问题。亭是供人驻足、小憩之处,又是园林中空间变化的衔接点,具有“点景”和“引景”的作用。造亭一般选址精心、营造奇巧,十分讲究与自然的结合。亭的形式千姿百态,丰富多彩,有山亭、水亭、桥亭等。故宫御花园内的御景亭(J120—4),建于堆秀山之顶,金碧辉煌,尽显皇家瑞气。登亭远眺,西山在望;俯瞰,紫禁城尽收眼底。在岭南庭园中,清晖园的水亭(1998—2—3)与余荫山房的桥亭,精巧别致,各具风采。拙政园的绮绣亭和嘉实亭(T96—2)是品赏枇杷开花、结实的最佳处,环境的建筑美与园景的自然美互为映衬,融为一体。
崇尚自然 注重意境美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东方园林的杰作,在世界园林中独树一帜。西方古典园林讲究对称,构图规整严密,常以巨大的几何图形表现征服自然;而中国古典园林则崇尚自然,布局随意,不尚雕饰,曲折变化,别有幽趣。
首先是取自然之精华。在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中,优雅的环境具有调节生活、怡情养性的功能。而环境之美,莫过于自然景色之美。大自然集中了一切美好的东西,山川江河、日月星辰、奇花异木构成了千姿百态、变化无穷的诗情画意,使人们留连忘返,或发思古之幽情,或生“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归隐之心。可以说,中国古典园林不仅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而且是人类珍视环境、保护环境、善于利用自然环境的典范。T144M《杭州西湖》和T164M《承德避暑山庄》都是全景式俯视图,画面分别展示了我国南北两大古典园林春、夏两季不同风韵的自然本色。如果说苏轼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对南宋皇家园林绝妙的写照,那么“自然天成地就势,不待人力虚设假”便是对清代御苑园思想最精彩的诠释。
其次是妙造玲珑山水。古人对山水的特殊感情,源于孔子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中国古典园林以山作为永恒和稳定的象征,以水寓意智慧和廉洁。但由于大多数园林处于城中或城郊,受规模、范围所限,不可能将真山真水纳入其中,这就产生了“治山理水”这一设计思路,即以石砌山,掘池引水,用人工创造自然景色。这些既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微型山水”,小巧、精致、妩媚、秀丽、使人工美和自然美融为一体,达到了“虽自人作,宛若天工”的最高境界。T56《苏州园林—留园》中的“冠云峰”,1995—12《太湖》中的无锡梅园“福、禄、寿”三峰,以及上海豫园的“玉玲珑”等,都是驰名神州的奇石假山。冠云峰是北宋花石纲遗物,其余则是玲珑剔透的太湖石。山石生情,流水有意,清沏的池水映出倒影,随春夏秋冬、朝夕晴雨而变,情趣盎然,令人浮想联翩。
巧妙置景 酿造意境美
在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中,置景取得了最高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所在。置景又称“造景”,是按艺术构思对景物进行巧妙布局,突破空间局限,使有限的空间表现出无限丰富的园景。常用的置景手法有借景、分景、隔景、对景等。
借景是中国古典园林中运用最普遍的手法,它是把园林以外或近或远的风景巧妙地“借”到园林中来,成为园景的一部分。中国古典园林的借景手法,前人总结为远借、邻借、仰借和应时借等。远借的特点是借园外之景获得深远的意境。“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湖万里船”,这是古代诗人的“远借”。中国古典园林借鉴的这种诗情画意,也常常出现在邮票上。例如,站在无锡鼋头渚极目远眺,碧波浩淼的太湖,以及远山、帆影,产生一种“包孕吴越”的非凡气势,令人心旷神怡(1995—12M)。在避暑山庄的“青枫绿屿”中,巍峨的古建筑群将远处的奇峰、蒙古包、舍利塔等北国风光借入景内,更显园林雄中藏秀特色(T164—3)。而“寄畅清秋”所展示的是一种具有江南风韵的远借(1995—12—4),与前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邻借的效果是“步移景异”。在北京的颐和园、苏州的留园和沧浪亭等园林中有不少漏窗(花窗),信步间,透过一个个纹样精美的花格,就会惊喜的发现窗外一幅幅不同的图画(T56—1¬)。仰借和俯借只是观景视角的不同。从北京北海永安桥可望见出类独秀的白塔(特15—2),这是仰借;在杭州曲院环亭可观赏“白云一片忽酿雨,深入波心水亦香”的风荷,这是俯借。但有趣的是邮票“曲院风荷”(T144),只画零星荷叶,留下大片空白,这种“蓄势留白”的艺术手法,似乎更能引起集邮者丰富的联想。应时借是借不同季节、不同气象之独特佳景。如杭州西湖的“苏堤春晓”(T144—1)、“断桥残雪”和“三潭印月”(T144—3)。此外,借景还可以引申为借声、借影、借香等。1996—6《普陀秀色》中的“梵音洞”,在瞻圣阁可听到峭壁下海潮入洞的洪波雷音,是借声(1999—6—5)。在T96《苏州园林—拙政园》中,倒影楼与远香堂是借影和借香的佳景。分景是运用廊、园门、假山、墙垣等形式,把园林分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景区,形成曲折多变、层层深入的艺术空间。1998—2《岭南庭园》中的“余荫山房”,以亭桥为界,将园林景色分成东西两区,东区以玲珑水榭(八角亭)为中心,水池绕亭与外界沟通;西区的深柳堂、临池别馆,中间隔以荷花;各建筑又以风雨廊相连,极富岭南特色。
隔景是在园林中另辟相对独立的小空间,也就是大园林中的小园林。扬州瘦西湖的岛屿、土岗、湖滨等处,因地制宜地建造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小园,以湖水相连,引人入胜(1998—26—2)。对景是于景之间,动与静、大与小、曲与直、虚与实相互对应,丰富景观的内蕴。北京景山之巅建有5个亭,以中峰万春亭为中心,左右4亭互为对景,各臻其妙(普20—1)。苏州网师园,东有射鸭亭,西有风来亭,南有小山丛桂轩,北有看松读画轩,东与西、南与北的景物互为对景,形成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中国邮政发行的《网师园》连印邮票(2003—11)与马尔绍夫发行的同题材小型张,从不同视角展示了这一江南私家名园的对景艺术效果。
建筑风格 烘托意境美
中国古典园林特别善于利用具有浓厚民族风格的各种建筑物,如亭、台、楼、阁、轩、榭、廊、桥等,配合山水花木,曲径通幽,组成不同的园景,体现情趣各异的诗情画意。在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中,大观园可谓集清代私家园林风采之大成,每处建筑都江堰市掩映于花草林木、小桥流水之中,写出一首首别有韵致的抒情情(T69M)。
如果说大观园出自曹雪芹的生花妙笔,那么颐和园才真正是无数民间建筑家集体智慧和巧夺天工的结晶。颐和园在家间处理上有像中国画的大写意,不求规则对称,随意挥洒,形散而意不散;而园内的建筑物却如富丽堂皇的工笔重彩画,极尽精雕线刻之能事,美轮美奂,令人叹为观止。而昆明湖的涟漪映出万寿山和佛香阁变幻莫测的倒影(普20—2)似乎更使人意会不可穷尽的景外之景、味外之味。与颐和园不同的是,留园的长廊(T56—3)环绕全园而建,廊壁上镶嵌着异彩纷呈的中国历代书法家的碑贴石刻,营造了一种独特的氛围,让人们于观景之外,受到浓厚的历史文化陶冶。此外,拙政园高低起伏的曲廊(T96—1),苏州怡园用花墙分隔的复廊,以及既是廊又是桥的廊桥(T96—3),都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最令人注目的园景之一。
中国古典园林中特色纷呈的建筑,是观赏景致的最佳视点,也是园林景观的精彩之笔,它所构成的艺术形象和平艺术境界往往总是匠心独运。以园林中最常见的亭为例,最能说明问题。亭是供人驻足、小憩之处,又是园林中空间变化的衔接点,具有“点景”和“引景”的作用。造亭一般选址精心、营造奇巧,十分讲究与自然的结合。亭的形式千姿百态,丰富多彩,有山亭、水亭、桥亭等。故宫御花园内的御景亭(J120—4),建于堆秀山之顶,金碧辉煌,尽显皇家瑞气。登亭远眺,西山在望;俯瞰,紫禁城尽收眼底。在岭南庭园中,清晖园的水亭(1998—2—3)与余荫山房的桥亭,精巧别致,各具风采。拙政园的绮绣亭和嘉实亭(T96—2)是品赏枇杷开花、结实的最佳处,环境的建筑美与园景的自然美互为映衬,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