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邮驿史略
吴王阖闾(前514——前495年)时,吴国日益强盛,为接待各诸侯宾客,遂设置“巫木丽 城”,专司宾客的食宿接待。至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称霸天下,中原诸侯俱来拜会,吴国“都驿”的设置,其规模和邮量均有所发展。《国语·吴语》载有“待遽来告寺”句。徒是步行,遽是驿夫或驿车,遽人即是邮卒。当时,吴国的“都驿”已较发达。
秦皇统一中国,苏州为会稽郡首邑。汉代继承秦制。秦汉的邮驿,公设亭、邮、驿、传,所谓“十里一亭,五里一驿”,十分普遍。亭和邮是食宿之所,驿、传是传递公文、官物之机构。《后汉书、蔡邕传》载有:“吾昔尝经会稽高丽亭”语。据《吴那志》记载:“高丽亭有二,一在阊门外,一在盘门外”。苏州的“高丽亭”给东汉文豪蔡邕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见其规模之可观了。
唐代之驿,兼馆舍之用,故改称“馆驿”。据唐代的《吴地记》曰,苏州有“全吴、通过、盘门、临顿、升月、乌鹊、江风、望亭八所古馆。”这些古“馆驿”,早已废弃。相传全吴、通过、乌鹊三馆废后改作酒坊。升月馆在举城桥附近,江风馆在渴鸟巷内。望亭馆原系御亭馆,后取梁代诗人庚肩吾的“御亭一回望”诗意,改为望亭馆,今吴县望亭镇因此而名。但均找不到这些古亭馆的确切原址了。
北宋期间,苏州邮驿,又有扩展。《吴郡图经读记》载道:“临水之亭……在今曹渠(今运河)之上,增建者多矣。”“盘阊之外,各建大馆为宾钱之用”。北宋诗人苏舜钦于庆历5年(公元1045年)在《独酌》诗句未尾有“戋于姑苏驿”。这是最早记载“姑苏驿”的文字。当时,“姑苏驿递,南接行省,北抵大江,东南贡赋并两浙、闽海之供,悉由兹道是以送往迎来,岁无虚日”。可见当时姑且苏驿之盛况。
南宋绍兴14年(公元1144年)胥门里河西城下,修筑姑苏水马驿。明洪武年间迁至盘门外。先称姑苏站,又改为姑苏驿。成化9年(公元1473年)又迁回胥门,“背城面河,气势宏敞”。清代沿用明驿。据乾隆《苏州府志》记载,苏州有急递铺18个之多。至清宣统3年(1911年)7月,邮传副奏准裁撤驿站,苏州之驿站全部裁撤,房舍设施也随之废弃。
现在,尚存邮亭一处,位于市郊的圹镇京杭运河和胥江交汇之处。邮亭坐北朝南,南北纵深5.5米,东西横宽4.2米,6架房梁,歇山卷棚式瓦顶。在南面的左右石柱上,镌刻楹联一副:“客到烹茶旅舍权当东道;灯悬待月邮亭远映胥江。同治十三年六月”。此系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J174M《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三次代表大会》邮票小型张上“姑苏驿”就是其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