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新颖的新中国变体票

发布:2011-11-1 12:39:57  来源:哈尔滨百姓网-收集整理  浏览次  编辑:佚名
新中国普通邮票家族中珍品云集,这其中不乏变体票的身影,诸如齿孔移位、漏齿、无齿、复印、双面印、折白印等等,种类齐全,琳琅满目。
    最近笔者购到《中国珍异邮票》(刘肇宁著)邮书一套两册,通读之后,本人认为书中的三种新中国普票变体票的描述似乎不太准确,今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普3,800元以上齿孔移位一件。
    书中的描述是,上海拍卖行拍目中,“普3,800元1枚上齿孔位移。估价4000-5000元。
    初看此票,的确上边两枚邮票的上边图案被齿孔打中,符合齿孔移位的判定标准,但只要再仔细地观察一下此票,就会发觉,此票的齿孔看上去横边与竖边的比例不正常,显得宽了一些矮了一点,因为正常的应该是打完齿孔竖向的长方形,怎么此票却是横向的长方形呢?其实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而巧的是,书中还有一件普3,800元齿孔正常移位的变体票,在此不妨做一下对比。
    普3邮票的图幅是18×20mm(经测量偏差在0.5mm左右,在此可以忽略不计),打孔后的票幅经测量,虽然由于线式打孔致使偏差过大,大约在0.7-1.2mm之间,但不会影响横、直两边的比便,票幅大体上在21.6-25mm加偏差修正值之间。当我们把这件变体票在横放时观看,邮票的横、直边比及方向感才是正常的,但这时图案却又改变了方向。其实这件变体票是在加打齿孔时,邮票没有按正确的方向送入机器,而是向左或是向右旋转了90º,邮票是横着送进了机器,致使横向图案打了竖边齿孔,而竖向图案则打了横边齿孔,因为横齿短竖齿长,短距的横齿打竖向的长图案,跨度不够,所以齿孔就打在了图案上,加上长、短齿长度的差值,就造成了偏差累计越来越大,形成了上、下两枚邮票落齿位置不一致,一个把文字面值打没了,一个则只把边框打中了一点。以此为依据笔者试着复原了误打横齿的全张局部示意图。
    像这样的变体票并不是传统意义的齿孔移位,而是一种新型的变异,其产生的可能性应比齿孔移位为少,而对新中国普票的研究意义来说也应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可惜的好像并未成交,不知是因为类似的齿孔移位较为常见,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总之人们对此类变异品好像还缺乏足够的认识。
    二、普11,8分邮票四方连上边纸并漏齿,上方横双连直缝均漏齿一半。
    三、普11,8分邮票横双连带下边纸,因裁切错误,此件带下版铭及下边一全张的上版铭。
    由于这两种变体票均系首次发现,因此显得较为珍罕,所以在1998年嘉德春季拍卖会上以4070元成交。因为是第一次发现。所以本人对此二品进行了仔细的观察,但依我所见,这两类变体票的描述并不正确。而正确的说法应该是:
    首先,普11,8分邮票四方连加打齿孔时向下移动了一个票位,致使上边纸处有一全张的底边直齿5个,顶排齿孔也下移一个票位,上边两枚邮票局部没有打上齿孔。笔者认为其形成的原因,是由于普11是梳式齿孔,在向下移动一个票位的情况下,顶排齿孔却打在了第二行邮票的位置上,所以第一行邮票没有打上齿孔。另外从梳式齿孔的打孔方式来分析,全张的上边纸不可能漏打齿孔,只能是底边处才有可能漏打。只有是在移动票位的情况下,顶边才会出现无法打到齿孔。因此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漏齿票。
    其二,普11,8分横双连也并不是由于裁切错误而形成的带有下边一全张的上版铭,而根本就是在没有经过裁切的印刷全张那种半成品的状态下,从下边一全张的顶边齿孔处撕开所形成,原因很简单,因为裁切后的边纸必然是整齐边,而其下边却是撕开的齿孔边。
    最终这两种变体票以4070元成交,足见买主的眼光,但笔者以为买主也未必清楚这两种变体票的真实成因,估计是冲着普11变体票的首次出现才购买的,这也许是一种搜新猎奇的心理吧。不过相比之下,上面普3,800元变体票的流标则略显遗憾。
    此三种变体票的出现,是普票传统类集邮难得的素材,是对新中国阶段传统集邮的最好的充实材料。它真实的体现了当时料票印制的特征,是我国邮票印制史的有力佐证。在此笔者希望和大专业的拍卖行对邮品的描述,特别是变体票类的描述,应更细、更精一点。
    以上观点仅属个人意见,因仅以书籍图片参考,缺乏资料,错误之处定有许多,愿与集邮同好共同探讨、研究,还请批评、指正。

相关文章

哈尔滨百姓网推广链接[一]
哈尔滨百姓网推广链接[二]
关于我们 | 广告投放 | 用户帮助 | 用户注册 | 留言反馈 | 网站建设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Reserved 2008-2009 0451bx.cn 哈尔滨百姓网 版权所有
黑ICP备08101926号  我要啦免费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