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扇面偷换造假法辨识
发布:2010-6-27 16:57:04 来源:转载 浏览次 编辑:佚名
图一
图二
扇面是中国书画形制中最具特色的一种,它是艺术与实用的巧妙结合体。有些书画名家很喜欢作扇形幅式的作品,如齐白石、黄宾虹、陆俨少、吴昌硕与潘天寿等等。他们为世人留下了许多精妙无比的扇面制式作品,现在深得藏家的青睐,已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
扇面形制具体样式有二种:团扇与折扇,平时常见的是折扇样式。在折扇形制材质上创作书画,约定俗成地具有“一纸俩作品”的特点。通常是一位或二位书画家在扇面的一面作画另一面写字,一字一画之间彼此带有相配套、相印证的意思。还有一点不能不说,扇面作品的两面内容其题款部分多半会出现相同的上款(赠受者名字),这会让许多人在未看清作品的内在品质之前,在心里就已产生“出处明确”的感觉,进而对作品的客观状态会有所不顾--麻痹大意起来。有了上述这些因素作为前提条件,那么造假者实际上只要对某书画名家某件扇面作品其中的一个面,即或是“字”或是“画”施行“绝对克隆”或“相对克隆”后的“偷换”操作,而且造假水准不算太差的话,就可大功告成。这对收藏界的多数人来说都将带来较大的挑战。当然,折扇作品材质的剥离与拼合工艺并非没有难度,但造假操作也还有退路,若操作者不能保证原折扇外观“天衣无缝”时,还可以将扇子作分离状处理,即把成扇剥离开,将“字”配置在“画”之上紧挨着装裱成镜片格式,成为“合二为一”的一件完整的扇片作品。
图1是常规的折扇样式镜片作品,二个“面”皆署名陆俨少。“字”与“画”上均有“子青”上款。若说该作品“字”的部分,它显然较充分显示出书者陆俨少所俱备的潇洒飘逸、灵气活现的大家风范,因此绝对不可能有假;但就“画”来说则与“字”大不一样,它笔线显得拖沓,韧性、刚度皆不足,造型也不精确,具有克隆造假的明显征象。在我认定此“画”绝不可能是署名者亲笔时,我查阅了几部陆俨少的大画集,结果在由国内西泠印社出版社于1994年出版的《陆俨少作品精粹》一书中找到了图1成品“画”的母本图2。现在可以断定,图1就是一件被“偷换”过的陆俨少扇面作品,图1中的“画”系“相对克隆”自图2,图2就是图1“真伪掺半”的铁证。
辨识“扇面偷换”的书画赝品,最关键的问题是鉴藏者要避免犯“以点概面,以偏概全”的错误。很多自信的人往往因见到“真”的内容了而忽视“假”的客观存在,反之,也不可因“假”而全盘否定一切。正确的作为应该是对每一帧(每一构件)书画的笔墨造型状态统统都要做认真仔细的辨察,做到辨明是与非;其次是对扇面材质的特性必须得了解,因为它是熟纸性质的,所以作伪的成品其笔墨会相对轻浮些,笔线多半不能沉浸入纸,造型也可能是走样不到位的。总之,“明察秋毫”是我们任何一次书画鉴定工作的最起码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