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指出:海水养殖的鱼虾投喂配方饲料才能控制质量和产量,只用杂鱼喂养出来的海产品会“营养不良”。
我国是世界海水养殖产业大国,养殖规模和产量居世界第一,但效益却未能呈正比例提升,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决定海水养殖三大物质要素(水、苗种、饲料)中的“饲料要素”发展落后。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陈立侨教授是国内培养的第一位研究水生动物的博士后学者,他在刚刚完成的《我国主要海水养殖动物的营养需求与代谢及其调控机理》课题中提出:“目前,我国的海水养殖产业要提倡‘单种精做’,避免‘全面开花’、重复建设。”
海水养殖产量世界第一
“鱼、虾、贝、藻、参”实现海水养殖,被称为我国蓝色产业的技术革命。据统计,我国的海水养殖总产量已占世界总产量的70%以上。水产养殖业为我国民众提供了30%以上的优质蛋白源,预计到2020年,我国对海洋食物的需求将达到每年4000万吨。
但是由于对发展的可持续性与提高产出质量关注不足,海水养殖业发展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良种覆盖率低,主要养殖生物种质衰退现象突出;局部水域滩涂过度开发,病害发生频繁;养殖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突出,药物残留问题时有发生;养殖业对鱼粉资源的依赖性强,缺乏替代产品等。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着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其中,现代饲料工业发展的滞后,是制约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
海产品“营养不良”
“大家都知道海产品营养丰富,却很少知道由于饲料研发技术落后,导致不少海产品在养殖过程中‘营养不良’。”据陈立侨教授介绍,欧美水产养殖发达国家往往采用“单种精做”策略,把一个品种做到世界最强,从而得以保证利润的最大化。例如挪威的三文鱼产量一直占据世界总产量的大半壁江山。在养殖过程中,挪威特别重视饲料的营养配置,充分运用高新科技,使这一产业稳定而可持续发展。我国的水产养殖业虽然发展很快,但是对水产动物营养研究和饲料研制却并不重视。
海产品养殖的主要饲料成分是鱼粉,这是优质动物蛋白质的重要来源,目前大部分必须依赖进口。由于进口鱼粉价格近年来翻了一倍,国内的鱼粉替代品和新型蛋白源研发又没有跟上,导致养殖户大量使用饲料原料和鲜杂鱼。长此以往,不仅容易引起鱼类营养摄入不足,更糟糕的是会引起水产品病害和抗生素等药物的滥用,随之而来的是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2006年的多宝鱼事件就是典型的例子。
人工饲料不足40%
优质饲料开发是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但是由于我国水产营养的研究基础薄弱,饲料工业的发展远远滞后于发达国家,人工配合饲料的普及率不足40%,水产饲料的市场缺口每年高达2000余万吨。陈立侨教授认为,我国目前应当针对重点养殖的品种,从水产动物的营养生理角度出发,研究水产动物产品品质的营养控制技术,并关注添加剂和药物残留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陈立侨教授表示,“发展和安全”将是我国水产养殖的两大主题。水产动物营养研究是水产饲料工业的基础,因此,作为世界第一水产养殖大国,我国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期内,应该把水产动物营养鱼饲料开发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他说:“没有现代饲料工业的支撑,要想实现养殖业的持续发展,是难以想象的。”
|